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急救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服务质量 推动首都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急救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服务质量 推动首都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2822596_121118800

8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市疾控局、北京急救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刘红梅表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首都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北京急救中心强化政策支撑,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网络布局,形成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为法律基础,以《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5个政府部门文件为规划统领,以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系列标准规范为质量要求的“1+5+N”的政策法规保障。明确了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的总体原则,确立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六统一”建设管理体制。构建起由北京急救中心、各区急救中心站和覆盖城乡的急救工作站组成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完成了472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标准化建设,较10年前增加了239.56%。2023年,北京120受理急救电话90.52万人次、出车89.11万车次,较10年前分别增长了130.76%、169.69%;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9.99%,较10年前提高了17.11%;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左右,较10年前缩短一半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服务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北京急救中心持续增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有效推进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多措并举保障群众医疗急救服务需求。

  •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统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号码为“120”,北京是全国唯一实现统一指挥、一级调度的省市;优化调派流程关键环节,强化院前医疗急救行为规范,基于城市交通实时路况提供救护车最优行驶路径,提升急救响应速度;加强医警联动,构建“生命救护绿波”机制,提高救护车通行效率。

  • 提升调度指挥智能化水平:120调度指挥系统成功运用短信辅助精准定位、视频在线交互医学指导、系统“智能调派”等信息技术,将部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信息嵌入急救指挥系统,提升精准调度能力,实现“呼叫即急救”;拓展多种方式呼叫120,开发急救APP小程序,实现二维码扫码呼叫、听障人士一键呼叫。

  • 加强医疗急救技术能力: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常见的五大症候群,建立诊疗临床路径,优化急救救治流程,分级分类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培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水平,院外心脏骤停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达11.5%,居全国领先水平;成立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建立质控管理体系和监测预警机制,质控数据覆盖全流程,突出关键环节,细化到街道乡镇,推动全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同质化。

  • 提高院前院内衔接效率: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建立率达100%,危重症患者在救护车上得到早期评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实现“上车即入院”;建立多模式院前院内急救信息衔接平台,5G救护车与120调度指挥中心、医院急诊高清医疗影像数据同步传输,提供“一站式急救”服务;推进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子病历、电子收费、电子发票和医保实时结算,努力打通院前医疗急救环节“最后一公里”。

综合保障能力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造特色院前医疗急救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

  • 提升应急处置和医疗保障能力:健全“市区一体、平急结合”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管理,组建院前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展实战演习演练,优化日常急救、应急保障、急救培训等不同类型的救护车辆、车载医疗急救设施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能力。

  • 加强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不断强化对院前医疗急救传染病防控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全市已完成标准化救护车洗消站建设21处,负压救护车配置占比超过40%。

  • 推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整体规划急救设施设备配置、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衔接、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的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使用管理体系;发布AED电子地图,并与120调度指挥系统联通,方便公众查询使用;广泛开展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本市社会急救能力。

下一步,北京急救中心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推动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现状与未来展望

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我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稳步推进,公众的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增强。近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 整体规划社会急救能力建设:2021年,市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首次系统规划了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7000台,AED电子地图与120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联通,已配置的AED和培训的人员多次成功抢救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患者。

  • 系统规范社会急救能力培训:发布社会急救科普培训教学标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大纲》和社会面医疗应急指引《家庭医疗应急物品指导目录》,制定《北京市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推动急救科普内容首次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本,成立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促进全市社会急救培训工作规范开展。

  • 持续开展急救科普宣传工作:建立国内首个“急救科技馆”,开设“急救开放日”“120急救科普大课堂”,在单位、学校、社区和高危岗位人群中组织各级、各类培训讲座或技能培训班。通过主题活动、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普及,使公众在面对突发意外或伤病,在救护车到来前,开展自救互救,用科普的力量为市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下一步,本市将不断健全社会急救能力体系建设,持续强化社会急救科普宣传,进一步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及相关行业领域急救技能培训,继续探索信息化赋能助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关键时刻愿出手、能出手、敢出手的良好社会急救氛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