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号文件为何今年没提产粮目标?首席科学家解读粮食生产新任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号文件为何今年没提产粮目标?首席科学家解读粮食生产新任务

引用
新京报网
1.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9263621129372.html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没有明确提出产粮目标,但重点在于"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新目标:稳住1.4万亿斤总产量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4万亿斤,这是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从一号文件规划角度讲,2025年不会有更新的目标。但从另一方面讲,早在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了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粮食产能要通过7年的努力再增加1000亿斤。从这个角度讲,2025年其实有新的目标,就是稳住1.4万亿斤。

新一轮产能提升的具体工作

新一轮行动方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统筹考虑。一是总体目标,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二是品种结构方面,将粮食产能提升的重点放在了玉米和大豆上,提出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三是区域布局方面,明确了六大片区、不同省份的产能提升任务,并在全国部署了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四是重大工程部署方面,谋划了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绿色生产、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盐碱地综合利用、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能力建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任务,全方位夯实粮食丰产稳产的根基。

提单产:玉米和大豆,差距就是潜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单产从1949年的只有每亩68.6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394.7公斤,增长4.8倍,带动总产量从2264 亿斤增加到14130 亿斤,增长了5.2倍,单产提升的贡献在八成以上。这一点在小麦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小麦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42.8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396公斤,增长了8.3倍。小麦单产的贡献对总产持续提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该说,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为驱动的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潜力较大,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从分品种来看,2023年水稻、小麦、玉米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生产分别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大田产量与区域试验产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从技术上看,各地集成创新了的一批高产技术模式,示范点平均增产都在10%以上,但还没大面积普及推广。三是从高产典型看,高产创建纪录小麦超过900公斤、水稻1500公斤、玉米1663公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亩产比美国高250公斤、水稻亩产比美国低约100公斤、玉米亩产比美国低300多公斤、大豆比美国低约100公斤、油菜比欧盟低约40公斤。总体来看,我国在小麦和水稻的单产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也是我们努力赶超的方向。

大面积:让高产“样品”转化为大田“产品”

单产提升是逐渐的,从小面积的试验田,到大面积普遍提升,是一个技术探索、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举例来说,过去常说科学家试验田的产量,这好比是万里挑一的“样品”,而农户生产田的产量才是万无一失的“产品”。只有“好产品”才能最终走向大市场、大生产。

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大面积单产水平。早在2023 年,农业农村部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决定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并发布了《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旨在把科技攻关试验田的高产创建产量,以及技术服务示范县的展示产量,转化为大田生产的实际产量。

关键就是如何将“样品”转化为“产品”。难题是我国目前农业大田生产综合技术到位率不高,还没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环节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如何加快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主要任务就是要因地因作物全力推进“四良”融合,也就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科技人员要在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指导种植大户,推动综合性科技解决方案进村入户到田,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增收。2025年,农业农村部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进一步扩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以702个整建制县市为基本单元持续发力,为粮油作物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

升品质:以健康为更高目标去生产粮食

粮食品质包括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加工品质等。提升营养品质包括提高谷物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核心营养成分含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或者面向特殊人群,正在通过品种创新,培育富含更多铁、锌等微量元素和抗性淀粉含量高的小麦品种,开发功能性食品,如低升糖指数米面等。

提升食味品质包括改善粮食的外观、气味、适口性、滋味等,例如提高稻米的食味评分,让米饭更具黏性、香气,口感更好;培育口感更佳的小麦品种,使面食更筋道、有风味。提高加工品质包括使粮食更适合加工,提高出米率、出粉率,增强面粉的烘焙性能、淀粉的加工性能等,降低加工成本。

强化提升粮食品质是在粮食生产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档升级,人们对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提升粮食品质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优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等全链条环节,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时,必须处理好与粮食品质同步提升的关系,要切实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也要促进健康导向型农业食物系统的转型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商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