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湖北恩施州:“非遗+”释放发展新动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湖北恩施州:“非遗+”释放发展新动能

引用
新华网
1.
http://www.hb.xinhuanet.com/20240625/5960ff39be8c42be8e4abde27890d705/c.html

恩施州,这片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神奇土地,不仅孕育了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通过创新性的“非遗+”模式,让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4年,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恩施州全境纳入其中;2018年,《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旅部批复同意实施。十年来,恩施州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让非遗传承彰显新貌并释放出发展新动能。

非遗赋能,恩施硒茶领跑“楚茶”

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湖北“楚茶”,正在冲刺千亿大产业。基地规模与产值均占全省三分之一的“恩施硒茶”,重任在肩,叫响了“恩施玉露”“利川红”等一批公用品牌。

恩施州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作为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恩施玉露”,外形似松针,有干茶墨绿、汤色黄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


图为“恩施玉露”蒸汽杀青技艺。新华网发

2014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与国内41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一起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统计,恩施州去年茶叶基地面积约180万亩,产值248亿元;83万名茶农因茶受益,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7700多元,占可支配收入的“半壁江山”。恩施玉露、利川红和恩施硒茶三大茶叶品牌总价值近90亿元,均跻身2024中国茶品牌价值百强名录。

如今,在楚茶的“一红一绿一青砖”的品牌矩阵中,恩施玉露和利川红双双上榜,恩施硒茶声名远播,正阔步走出湖北迈向海内外。

非遗“点晴”,十余载成就“女儿城”

民歌演唱、飞刀绝技、舞狮表演……入夏以来,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就开启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众多游客会聚于此,在观赏民俗表演中领略数十项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早些年,恩施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存在失传的风险。“何不把它们‘搬’进景区,既可带动旅游又能传承非遗,一举两得。”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负责人李毅说,在非遗保护传承中,要抓住保护传承人这个“牛鼻子”。

2013年起,恩施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动服务,为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提供详细的民风民俗资料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这个基地组建起一支由2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名学员的固定团队,进行民俗艺术挖掘、保护、传承和展演。

“学员每年有数万元演出工资,没有后顾之忧,进步也非常快。”56岁的谭学聪是土家撒叶儿嗬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来到景区后,带出了近10名高徒。他说,过去想带一些年轻人,很难找到,现在可以天天教,非常欣慰。


图为女儿城四处可见变装旅拍的游客。新华网发

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鼓点,女儿城开街十余年间“火”了一座城,“活”了非遗项目。这个开放式4A级景区,已成为恩施最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和网红打卡地。目前,上百家旅拍店铺吸引每天数千名游客身着民族服饰打卡体验。据统计,2023年,女儿城人流量暴涨,继2019年后再次突破400万人次;龙年春节长假期间,游客日均超过2万人次。

非遗创新,“大美恩施”破圈出彩

恩施州有肉连响、南剧、傩戏、灯戏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列国家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0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81人。

恩施民族歌舞《西兰卡普》是游客们了解恩施的一张新名片。演出以省级非遗项目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灵魂,创新融入《龙船调》《六口茶》等恩施传统歌舞以及“八宝铜铃舞”“肉连响”等民风民俗,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目前,驻场演出每年可实现演出收益约1500万元。


图为非遗展演。新华网发

同时,恩施灵活运用“非遗”元素,打造9条非遗游学线路,开展系列非遗驻景区演出活动1100余场次;打造唐崖土司城遗址、恩施大峡谷、宣恩彭家寨等非遗特色景区;豆干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腊肉制作技艺和“利川坝漆”等80%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均实现了产业化发展,走出历史焕发了新光彩。

新时代,数字化保护是优势。恩施持续推进数字化非遗资源采集,建立非遗网络数据平台、非遗基础数据库,注册非遗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圈粉引流。截至目前,恩施州完成傩戏、恩施扬琴、利川灯歌等60项濒危项目的数字化采集。

恩施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承守正创新的保护传承理念,深度探索“活态传承”方式,恩施州目前“非遗+旅游”“非遗+游学”“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非遗+产业”蓬勃兴起,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建设“非遗+”模式永远在路上。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