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境,可能在警告你这些健康问题,别再不当回事!
你的梦境,可能在警告你这些健康问题,别再不当回事!
多年以后,当你闭上眼睛,回忆起那些奇异的梦境,或许会突然想起小时候,躺在床上,幻想着自己走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着各种情绪,与不同的人相遇。那时,你一定没有想到,做梦的意义如此深远,竟然成为科学家们不断追寻的谜团。
你有没有好奇,为什么每个人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做梦?这些虚拟的世界、感情、甚至和别人互动的场景,究竟有什么意义?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员安东尼奥·扎德拉说:“做梦就像进入一个奇妙的虚拟世界,我们和人相遇,体验各种情绪,简直太神奇了!”今天,科学家们依旧在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梦境背后隐藏着什么?
从古到今,梦的迷雾依旧未解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们就开始对梦境的神经学基础进行探索。1893年,心理学家玛丽·卡尔金斯通过一项实验,发现梦境往往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常常反映出我们最近的经历。
但很快,人们的兴趣转向了梦的“寓意”——那是弗洛伊德的时代,他认为梦境是被压抑欲望的表现,甚至把焦虑、恐惧等情绪归结为内心深处的潜在冲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做梦不仅仅是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反映,它可能和我们的健康状态、情绪调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梦境:大脑的“自我整理”系统?
最近的研究认为,做梦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整理”机制——就像大脑在梦中“游走”,用过去的经验去理解我们醒来后遇到的新问题。扎德拉说:“做梦帮助我们把生活中零散的信息连接起来,找到其中的联系,这对我们理解未来的情境非常重要。”
这就像是你在梦中常常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或情境,醒来时,你对那些事情的理解和感受变得更加清晰、轻松。这种“梦中整理”对我们的情绪调节有很大帮助。
做梦真的能帮助我们“隔夜疗愈”吗?
加州大学的萨拉·梅德尼克认为,梦境其实是我们情绪的“缓冲区”。例如,经历过负面情绪事件的人,做梦时会反复回到那个事件的情境中,然后慢慢化解负面情绪。梅德尼克发现,那些经历过离婚、亲人丧失等重大打击的人,梦到这些事件后,会感到情绪逐渐缓解。
她甚至称做梦为一种“隔夜疗法”,帮助我们保持与过去情感的健康关系。通过梦境的“情感修复”,很多人能在长期内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记不住梦?你不是唯一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记不住做过的梦。研究发现,压力大、焦虑的人通常做更多的负面梦,梦中的互动也更具敌意、攻击性。反过来,当一个人的健康改善,梦境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和谐。
情绪与梦境:你和梦境的“关系”
如果你情绪不稳定,比如抑郁、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能会做很多梦,而且大多数是负面情境。这是因为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快速眼动(REM)睡眠,使得梦境的频率和情绪强度都大大增加。
特别是PTSD患者,梦到过去的创伤情境时,常常无法“整理”情绪,甚至会加重他们的病情。但这也为寻求帮助提供了线索。扎德拉强调:“当你在梦中反复经历痛苦时,这是一个信号,提醒你需要帮助,或许是治疗、药物,或者其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