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361:鞍山
中国城市361:鞍山
鞍山,这座位于辽宁省中部的城市,不仅是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更是辽中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从西汉时期的土法炼铁到如今的"钢都"美誉,鞍山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工业发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
基本概况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总面积925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2.54万。下辖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区和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代管海城市,市政府驻铁东区。2022年,鞍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863.2亿元。
历史沿革
鞍山附近铁矿资源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土法炼铁。近代以来,鞍山的钢铁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15年,矿山被日本侵占,后由北洋政府批准中日合办。抗战胜利后,生产一度停顿。1948年11月,矿区解放并迅速恢复生产。1937年,鞍山正式建市,其兴起与附近矿产资源密切相关。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1949年,鞍山市隶属东北人民政府。1953年3月,升设中央直辖市。1954年,降为辽宁的省辖市。
工业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因此,鞍山与马鞍山一样,都是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著名,是国家重要的铁、钢、煤生产基地之一。
地理环境
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东南部边缘,总体地势较平坦,东南高、西北低。全市最高峰是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境内主要河流为辽江干支流,如辽河、浑河、太子河等。鞍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8℃左右,年降水量640—880毫米。
经济转型
与东北其他工业基地相同,鞍山社会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结构老化、资源枯竭、管理落后、污染严重等。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重工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升级经验,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放力度、治理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