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江湖骗术坏了中医药名声
莫让江湖骗术坏了中医药名声
近期,某媒体曝光,某医疗集团及其旗下诊所雇佣无医疗资质客服,打着中医旗号,通过网帖引流、编造病例、视频问诊开方、高价开药等手段,使诸多罕见病患者上当受骗。相关部门已根据曝光内容对涉事诊所进行联合执法。这起事件中,受骗患者、中医药行业均受到严重伤害,前者既有经济损失又耽误了病情,后者则被骗子败坏了名声。
近些年,假借中医之名坑蒙拐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假冒中医,通过包装变为“神医”,通过“话术”高价行销“神药”,引诱患者上钩,进而牟取暴利。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中医药局开展涉中医违法广告专项监测工作,提升发现“神医”“神药”广告违法线索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据统计,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神医”“神药”广告违法案件9572件,罚没金额达1.25亿元。
然而,仍有一些机构想方设法逃避监管,行坑蒙拐骗的勾当。一方面,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很容易成为伪中医行骗的温床。患者面对疑难杂症容易产生惊慌失措、急于求助的心理,易于堕入谎言编织的骗局。骗子们利用中医药治疗手段和方法,虚构出所谓的“神医”“神药”。另外,普通老百姓看到机构名中有“针灸”“推拿”“健康咨询”等字眼,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机构可以看病。事实上,国家明文规定,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正成为伪中医们进行医疗欺诈的新领地,他们假借养生科普的名义吸引流量,在看似专业的答疑解惑中夸大“神医”“神药”的作用,吸引众多患者看病买药。这些非法宣传活动隐蔽性、迷惑性强,且传播快、影响广泛,一旦骗局败露就开始蛰伏,等打击势头过去又“重整旗鼓”,成为监管难点。
打破监管困局,需要多方合力,但关键是要找到监管的主要突破口。首先,相关监管部门对重点违法领域进行常态化整治。比如,在对无资质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监管上,多部门的联合执法要形成重拳,发现一起、重惩一起。其次,堵住虚假宣传的漏洞,强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布责任。对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进行重惩,引导形成遵纪守法的网络环境,让想不法分子失去施展空间。
“神医”“神药”侵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市场监管要严而密,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也要进入公众日常生活。通过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公众更充分地了解中医药,增强对江湖骗术的辨别能力,伪中医也就少了赖以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