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其前身为创建于1946年的中华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1949年4月xxx后被中国人民xxx接管,先后直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十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2002年起归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十四所所本部作为国家国防电子信息行业的研究所,时刻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始终走理想与文化引领之,走自主创新之,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走国际化发展之,先后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嘉。十四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状、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多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章等。
十四所在60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共有职工9000多人(含公司)。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88人。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与微波技术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60多年来,十四所走出一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创新之,取得了国家及60余项,部、省级370余项,其中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全国科学大会18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13项;国家发明一等1项。
十四所近60年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党和国家xxx的殷切关怀和期望,、、、、、万里、张爱萍等老一辈家,、、、、清等第三代领导集体,、、曾、、等党和国家xxx都曾先后来所视察。
总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国睿8号
鼓楼分部:江苏省南京市古平岗四号
院士风采
张光义(1935.9.3--) 雷达工程专家。四川省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贲德(1938.4.4-) 雷达专家。省九台市人。1962年毕业于工业大学,曾任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士生导师(5人)
单位 | 单位代码 | 姓名 | 学科 | 专业 |
---|---|---|---|---|
14所 | 83005 | 张光义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4所 | 83005 | 王德纯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4所 | 83005 | 贲德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4所 | 83005 | 金林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研究生导师(79人)
姓名 | 学科 | 专业 | 姓名 | 学科 | 专业 |
---|---|---|---|---|---|
顾卫军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尹锦荣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高 铁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程望东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张德斌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张 良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虞 萍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王荫槐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胡明春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孙雁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张 强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吴慈伶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李建新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胡学成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於洪标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白 雪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宋淑平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傅有光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王卫民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李文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严 伟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李士国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商坚钢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陈华础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周志鹏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储晓彬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邢小明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刘振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郑 新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张晋宁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何丙发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杜舒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朱瑞平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郑 清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顾颖言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郝 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施鹤年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黄银和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郑雪飞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江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方汉平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汪圣利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杨正龙 | 工学 | 电与微波技术 | 杨润亭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倪嘉骊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刘光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马 林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倪国新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陈绪元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朱 力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杨广平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李 武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吴道庆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王建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安凌凌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王建卫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林幼权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张荣涛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王盛利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刘炳奇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朱炳元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杨文军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李 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徐振来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朱良成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周万幸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肖建华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徐 进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殷 浩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蒋德富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王秀春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韩蕴洁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邢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周敬烈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陈国海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倪卫芳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顾春平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石和荣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于文震 | 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所内设有xxx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南京分部)、国防科技工业军用微组装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信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培养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一流研发设施和制造加工手段,从事专业和开发产品覆盖了雷达、通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数十个技术领域。在系统集成等十多个技术领域处于国内xxx地位,其中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长期从事国防尖端技术研究的科学实践中,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形成了一支既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又有强大的整体综合优势,老、中、青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队伍。全所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名,xxx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五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八十余名,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九十一名,高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九百余名,高级技师二十名,技师七十余名,同时拥有多个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培养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主办了《现代雷达》、《微波学报》、《电子机械工程》等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术期刊,在相控阵、脉冲多普勒、单脉冲、微波成像、数字脉冲压缩、超低副瓣天线、收发组件、固态功率合成、高速数字信号处理、高性能光栅显示、微电子组装、高可靠性、热设计、表面安装等技术领域均处于国内xxx地位,其中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