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摆脱工作无力感,找到职业热情?心理师许庭韶解密新世代的无声抗议
年轻人如何摆脱工作无力感,找到职业热情?心理师许庭韶解密新世代的无声抗议
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工作无力感,甚至出现了"安静离职"和"安静度假"的现象。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年轻人重燃职业热情。
在职场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对话:
"你最近怎么这么安静,感觉不像以前那么投入了?"
"我感觉工作再怎么努力也沒用,反正也不會被看见。"
当不再相信努力能带来改变,"安静离职"和"安静度假"的现象便悄然而至。这不只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背后是深层的无力感与倦怠感。尤其是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年轻人,不仅对繁重的工作感到疲惫,更对自身未来的茫然与迷失。
对年轻世代来说,工作不再只是赚取薪水的工具,他们渴望做更多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然而,现实中的无法掌控的压力和持续的倦怠,使得许多人选择以"安静离职"和"安静度假"无声抗议。
什么是"安静离职"和"安静度假"?
所谓"安静离职"指的是员工不再积极投入工作,但并没有正式离职,决定从埋头苦干、全力工作的文化中逃离;"安静度假"则是指员工在未正式请假的情况下,实质上进行休假活动,以应对高工时、无明确上下班分界,以及"不好意思请假"的状况。这些现象不仅是对职场倦怠的被动反应,也折射出在职场中隐藏的深层心理问题,像是职业倦怠、内外控点的失衡和自我认同危机。
职业倦怠(Burnout)
当工作压力无法缓解,持续的疲倦感和情绪低落会逐渐演变为职业倦怠,让人对工作冷漠和疏离,并且难以找到成就感。当在工作中逐渐失去动力时,会选择降低工作投入,将精力保留给生活的其他部分来减少压力源。这种策略看似在短期内减少了压力,但卻无法有效解決倦怠問題,反而加劇了對工作無力感的深化。
内外控点(Locus of Control)
心理学中的内外控点理论指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对环境的掌控感。内控点强的人相信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能够影响结果,而外控点强的人则倾向于认为外界环境决定了结果。在职场中,当年轻世代感觉他们努力无法带来期望中的反馈,或工作环境过于严苛和无法改变时,就可能逐渐转向外控点。
开始有一种信念:"无论多么努力工作,我都不會被看见,工作成果也不會受到重视"。这样想法会不断加剧无力感。通过降低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来应对这种无法控制环境的感受。这种消极的行为不仅削弱了自我效能感,还让人们更难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自我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在进入职场的过程中,年轻人会经历自我认同危机,许多人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习性,来不及转换心态。在学生时代,我们觉得学校要提供学习的材料,我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拿到成绩。
然而在职场很多时候並不是一个让人來"學習"的地方,公司给予薪水,需要的是可以贡献你的专业与时间,这些努力可能会被視為"應該",而不一定會成為"獎勵"。要开始转变思考是如何创造个人价值来去匹配职场的要求。
从学生时代进入职场新人,面对角色的转变。如果心态没有调整,就很容易对角色定位感到迷茫。通过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寻找内心的空間,进行自我探索。
如何摆脱无力感,重燃职业热情?
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职业倦怠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就能运用心理学的技巧,重新梳理内在的卡点,找到好的策略方法,来帮助自己重新好好面对职场困境!
区分"可解决"与"不可解决"
面对职场所產生的壓力與心理困擾,首先要做的,是先区分这些问题的本质,现在的担忧是"可解决的"还是"不可解决"的?人都很容易因为"不可解决"的问题耽误了"可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有太多的关注点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内耗与无力。像是老板都看不见我、公司体制很不合理……这些都是靠一己之力难以撼动的现状。如果把关注力都放在这些事情,就很容易引发负向无力的循环。
因此练习把关注点拉回自己身上,聚焦于"可解决"的问题,像是面对压力时,我如何做好能量管理计划、我如何重新评估整个局勢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此,我们面对问题就比较可以有施力点,与重新拥有掌控感。
你无法控制环境,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状态
很多人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压力。你可以运用以下的表格,思考如果现在你有3分钟、10分钟、1小时、3小时、一天以上的时间,分别可以做什麼活动,來帮助自己充電!
请在每个时间段至少写五个以上的充电计划!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立即评估现在的自己有多少时间,从这张表格随意挑出一个可以实行的充电方法,快速帮助自己调节能量状态!填写完这张表格之后,你可以把它贴在办公桌面,随时提醒自己。
每一次倦怠都是重新发现自我的机会
工作不应该只是賺钱的手段,对年轻世代来说,找到工作中的意义感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能够将工作价值觀和人生目標連結起來時,工作便會成為一個實現自我、充满熱情的過程。
因此我们可以花时间反思自己真正重視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例如,对于喜欢创新的人來說,寻找更多能发挥创意的工作机会会让他们感到更有意义。对于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则可以专注于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找到对工作投入的理由。
当感觉到倦怠时,也正好是一个很棒的契机,能让我们有机会向內觉察,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而找到激发动力的源泉!
改变你对工作的感知,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年轻世代面对工作时缺乏动力,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无论是"安静离职"还是"安静度假",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心理问题,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内心的狀態和需求。每一段職業旅程中,難免會經歷迷茫與挫折,但這些挑戰也正是成長的契機。
当我们聚焦于可解决的事情,找到快速调节能量的方式,通过每一次的倦怠感深入发掘内在需求,最终以适合的策略去引发在职业中可以创造的价值。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与梦想,我们便能转化无力感,朝著一条充满热情与意义的职业道路前行。
当我们不再被动应对工作,而是积极掌控自己的职涯,会发现那些看似困难的挑战,最终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