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谈书法审美与儒释道文化参悟的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谈书法审美与儒释道文化参悟的关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baomo.com/hkybz38

书法是一门最具民族性和传统性的艺术,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儒释道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理解和把握儒释道基本观念与内涵,对于书法创作很有益处。本文将浅谈其中与书法创作相关的审美观念问题。


《明信片封面》行书 16 开

儒家审美的基本准则是“中和”。儒家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强调对立双方的包容与转化,认为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既对立又融合的状态下,不断寻求平衡,实现和谐。如何做到“中和”?就是感情表达要有节制,形式表现要处于适中的状态。体现在书法中,就要体现出“中和美”。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书法“中和美”提出的要求是,要“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乎中和,斯为美善”。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剑拔弩张、粗犷狞厉、抛筋露骨等都不符合儒家审美尺度,而平和正直、内敛温润、俊迈超逸才是儒家所认可的。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能在创作中自觉避免狂怪之笔、乖戾之形和鄙俗之态,做到意气和平,不激不厉,达到各个成分之间协调统一。

《章唐笺诗一首》行书 180×50cm

佛家文化在中国影响最大是禅宗,禅宗认为人本清净且具先天智慧,只要抛弃世俗虚妄心念,回归自我本真,即可见性成佛。推崇“妙悟”、“无念”与“破执”。这一思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是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进入不为法缚、有法无法、自由挥洒的艺术境界。汉代蔡邕《笔论》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其实,当书艺发展至极致的时候,追求的不仅仅是造型与技巧的突破,而是人品修为和过程享受的升华,达到心物合一、超脱凡尘的空灵境界。

《大美潮州新八景》题跋 楷书与行草书 200×32cm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由道而“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强调“道法自然”,让万事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追求“清静”与“无为”,认为清静无为的状态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即是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一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精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道家认为,在宇宙这个大气场中,对应的主体是阴阳,二气周行,衍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对应于书法亦然,纸为白,字为黑,笔蘸墨在白纸上运行,就出现了阴阳关系。明了这一规律,就要懂得计白当黑,处理好书法黑白对比中的虚白关系和字里行间的空间关系,比如一个字中,主笔(大笔画)相对于次笔(小点画),前者是阳,后者为阴,在书写的处理上就要做到主笔轻灵飘逸,次笔厚实稳重,这叫“阳中藏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抱”。一行字中,要做到上伸下便缩,上重下就轻,倚左则侧右,不断交替互补互救,实现阴阳互转。按照物物相生的规律,书法创作就应体现笔势的笔笔流转、血脉相承、上下搭接,才能呈现出符合天道的生动气韵。道法自然,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要顺其自然,不刻意,不造作,任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合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得到协调统一。要追求个性与精神的释放,超脱功利关系的束缚,达到心身畅达无为的境界。

《丽日·河清》行书联 行书 177×24x2cm

《韩江泛舟二首》行书 180×60cm×2

《韩江清远图》行书题跋 300×69cm

《饶宗颐诗》楷书 360×96cm

《凤鸣楼》行书 牌匾 139×34cm

《齿德并隆》榜书 190×60c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