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潮安文祠畲族村落——李工坑
玩转潮安文祠畲族村落——李工坑
潮州市文祠镇的李工坑畲族村落,是潮州9个畲族村落之一,位于畲族发祥地凤凰山脉南麓。这个小村庄虽不位于高山之巅,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里一种别致的清晨。晨曦与雾气交织,村舍隐约,竹林掩映,一切都像是置身于画中。
这个小村庄曾保留着与周边村庄不同的畲族语言、习俗和服饰。但置身于汉文化的包围圈中,历史的洪流已将村中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汉化。如今的李工坑,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寻觅和体验的亮点呢?
李工坑畲族村
李工坑村在潮州市区往北15 公里,文祠镇北部山区,位居畲族的发祥地凤凰山脉南麓。全村总面积 4.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400 米。现有户籍人口 173 户六百多人。
李工坑村背靠凤凰山凤鸟髻,面朝潮州城区。
李工坑旧称“李公坑”,古昔为李姓村民居住地。据《雷氏宗谱》载述的李工坑雷氏简史,公元1580年(明朝万历七年),先辈雷承车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下金湖一带的聚居点南迁于此开基创祖,后历经沧海桑田,李姓村民他迁,遂于1953年更名为李工坑。(资料来源:潮州社科联)
依山而建的李工坑村是一个小山村。但由于很多年轻人在外经商和打工,适龄的少年儿童也都在村外读书。平时这个六百多人的村里也就只有几十个人。
在群山的温柔怀抱中,李工坑村被数千亩的树林与竹海环绕,这些绿意盎然的守护使得这个小村庄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宁静与安逸。空气中弥漫着叶绿的清新,每一次深呼吸都成为与自然灵魂的对话,每一步行走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李工坑村虽不位于高山之巅,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里一种别致的清晨。晨曦与雾气交织,村舍隐约,竹林掩映,一切都像是置身于画中。
这座不大的山村,虽小却五脏俱全,拥有着众多的打卡圣地。每一处都是探索和发现的乐园,让每一位踏入村中的旅人,都能在这片被山林环抱的小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惊喜。
畲族村寨牌坊门
沿着数十年前通往凤凰镇的老路X072县道,你会发现用“畲”字造型建造的颇具特色的标志性大门——李工坑畲族村寨牌坊。
大门旁,新建的宽敞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便利了来客的每一次探访。
得益于汇丰海惠潮州乡村宜居项目的资助,制茶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它和游客服务中心相邻。预示着这里不仅将成为追溯畲族历史的起点,更是体验传统制茶艺术的重要场所。
制茶中心效果图
石榴籽公园
穿过李工坑畲族村寨的牌坊,延着平坦的山路前行1.2公里,方才真正抵达李工坑村。
石榴籽公园就坐落在村前小径的左侧。
“石榴籽”寓意着我们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紧紧抱在一起,如同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
这里连廊交错,栈道蜿蜒,每一步都是风景。凉亭之下,荷塘旁,或许是最适合品一杯工夫茶、释放心灵的静谧角落。
文化广场
在李工坑村的怀抱中,有一片由山脉拥抱的文化广场,它不仅是村中最宽敞的平地,更是村中的心脏地带。
四根龙头柱矗立在广场正中,托起着“盘、蓝、雷、钟”四个畲族姓氏的重任和荣光。
2023年,这里曾是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之地,见证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平日里,这个广场不只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车辆在此停留,人们在此憩息,广场以其独特的方式,连结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日常。
李工坑公厅
文化广场的中间,是李工坑公厅。这座与潮州老厝没有明显区别的建筑,却是历史的见证者。
公厅大堂的畲族先祖画像在诉说着流传千年的故事与精神。
李工坑公厅曾是激荡岁月的舞台——这里是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的诞生地,也见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崛起。
1932年,中共潮澄澳县委委派地下党员郑国南等在李工坑村组织了赤卫队,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政权,带领农会分田分地,后来李工坑村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潮、澄、饶、丰党组织及其领导和组建人民武装的后方根据地。
畲族文化展览馆
以传统宫殿风格建造的畲族文化展览馆屹立在文化广场左侧。
馆内外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融汇畲族民俗文化元素于一体,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畲族民俗文化的精粹。
这里不仅用实物集中展示了畲族的服饰、乐器、农具和珍贵文献,还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以3D形式重现畲族器物的独特魅力。
此外,影像播放区带你穿越时空,观赏招兵节仪式和畲歌的珍贵影像,仿佛置身于畲族的传统节日中。
红锥公园
高踞于文化广场之上的红锥公园,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树木在这里繁茂地竞相生长,其中的石径凉亭成了夏季避暑的理想之地。
每当炎热侵袭,红锥公园便成为了寻求清凉和宁静的避风港,那里的树影婆娑,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带给人无尽的舒适与平和。
观光园
坐落在畲族文化展览馆对面山坡上的观光园,以其独特的设计引人注目。
花木巧妙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畲”字。
站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园林之中,你可以一览无余地望见李工坑村的全景。
古瓦窑
沿着李工坑村的古岭仔,踏上通往山顶的古砖石径,你会发现一个由汇丰海惠潮州乡村宜居项目赞助建造的竹亭——“山哈亭”。
对面小道旁,藏着一个很容易被游客忽略了的秘密:一处名为“浸水窑”的古瓦窑遗址。
这座椭圆形的古窑由古砖砌成,顶部呈龟背型拱顶,底部设有三条烟道,入口非常狭窄,内部空间却很宽敞,足以容纳十余人。
浸水窑曾经每次烧制六、七万瓦胚及两三千个土砖胚。如今,虽然窑火已熄,瓦窑空寂,但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静静地守护着它们曾经辉煌的过去。
凤凰祭拜台
李工坑的凤凰祭拜台,座落于村后的山脊之巅,这里的视野开阔,远处是连绵起伏的万峰山和粤东第一高峰凤鸟髻,自然美景一览无遗。
站在凤凰台上,山的呼吸近在咫尺。这里不仅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地点,也是李工坑畲民祭拜先祖的圣地。
祭拜台旁,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巧手建起了竹牌坊和竹屋,这些结构不仅展示了竹子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近年来,李工坑村还计划将凤凰台延伸至竹海深处,利用这片千亩竹海的环境资源,打造一个集观光、祭拜与休闲于一体的度假胜地,让这里的神圣空间与自然美景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特产店、农家乐、民宿
李工坑村虽小,但却是有得买有得吃有得住。
村中的畲乡特产店,不仅提供传统的畲族腊肉和李工坑的特色农产品,还兼具便民超市的功能,满足你的日常需求。
晨光摄
走进畲乡美味小炒店,竹仔笋、畲鹅粉、炒腊肉、坑沟螺等地道美食,每一道都是对味蕾的诱惑。
畲乡美食
而畲家小憩民宿,拥有两个温馨的小庭院,让你在这个畲族小山村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号院
二号院
在这片被山林环抱的地方,每一刻停留都成为回忆中的美好画面。
竹筒饭、大鼎饭
来李工坑村,竹筒饭是一道不容错过的美味。
穿过畲族村寨的牌坊门,顺着路旁的指示牌右转,几百米后,你将抵达藏匿于山谷之中的大本营竹筒饭。
这里,竹筒饭的制作保持着一种原始的魅力,选用新鲜的竹筒并用柴火烧烤,每一口都融合了丰富的佐料和自然的香气。
在这里吃竹筒饭还是一种特别的自助餐体验。50元的价格,你可以无限制地享用包括竹筒饭、柴火烤红薯和烤鸡蛋在内的各种地道小食。另外还有窑鸡烤鱼可供选择。
而在附近的竹林山坡上,新近开张的“竹韵山庄”大鼎饭同样也值得一试。
这竹林中袅袅升起的饭香一定能吸引到你。融合了多种佐料精心炒制的大鼎饭,每一口都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
在竹林中,亲民的价格,丰富的特色菜肴,这样的美食宴席,让人们不仅品尝到美食,更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食物的香味与竹林的清新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宁静而温馨的用餐氛围。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赋予与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
竹韵山庄
bamboo forest
餐后,免费提供的茶叶和工夫茶具,能让你坐在环抱的竹林之中,慢慢品味佳茗,让这个美食之旅延伸成一场心灵的休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品尝这里的竹筒饭和大鼎饭都需提前两小时预约,未预约者可能无缘此美味。
畲族文化
在李工坑村,畲语曾是村民的母语,但随着周边潮语村庄的影响及年轻一代的外出,畲语的日常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少。外出求学的学子们所接受的教学也以普通话为主,这使得畲语及其悠扬的畲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光里平台曾发表过《年轻人不会讲畲语,畲歌传承咋办?》一文,探讨这一现象。
畲族文化的火种仍在数年一次的“招兵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中得以传承。
2019年12月26招兵节
此节日不仅是畲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盛事,更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当招兵节举行,不仅李工坑畲族举族参与,周边畲族村落也会派员参加。畲族的歌舞和服饰等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示,家家户户宾客盈门,节日气氛浓厚。
与此同时,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李工坑村正在有序地建设畲菜馆和畲源文化展示体验中心。这些设施的建立,不仅将为游客和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体验畲族独特风味和文化的平台,而且也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
畲菜馆 效果图
体验中心
效果图
李工坑村,这片充满魅力的少数民族村落,像是一颗镶嵌在山水间的璀璨珍珠,待人们去发掘它更多未知的光彩。每一处都是故事,每一声都是历史的回响。
我们相信,在村民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李工坑村不仅能保持其传统的色彩,还将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绘出一幅幅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李工坑村夜景
和海惠一起
助力乡村振兴
汇丰海惠潮州乡村宜居项目
该项目由汇丰支持,海惠执行。于2022年启动,项目计划在结合潮州李工坑村、东明村、溪西村三村特色和村民需求基础上,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盘活现有资源,变资源为资产,集体经济增收、综合人才培育、在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区治理提供综合支持。激发村民参与五大主题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产业增收,人才汇聚,治理有效,生态宜居,文化传承和社区资源共享。
目前,在潮安区文祠李工坑畲族村,海惠团队通过理念交流、外出学习、资源链接等形式,推动在地人才思维的拓展,产业发展思路的更新,文化资源保护意识的提升。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扶弱助困、振兴乡村”为使命的致力于乡村社区发展的省级4A级社会组织。海惠历年承担国内外公益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多个资方的项目,通过提供牲畜、农作物和相关技术培训,开展社区协调、能力建设、人才培育、组织赋能和价值链打造,从授人以渔到推动“乡村共渔”,帮助农村和农民实现自力更生和可持续发展。自中心创始人陈太勇于1985年参加扶贫公益以来,团队已在全国 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多个县,实施了300余个扶贫或乡村振兴项目,累计直接帮扶20余万农户,培训人数逾百万人次,直接惠及 100 万农村人口,间接惠及 500 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