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代科举“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知识点一网打尽,建议收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代科举“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知识点一网打尽,建议收藏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03671049_121903511/?pvid=000115_3w_a

清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试体系包括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多个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一、进士科的基本结构
凡应试者,须经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然后历经乡试、会试、殿试,直至金榜题名。殿试后有朝考,以选庶吉士。朝考后,除一甲进士及新选庶吉士外,其余二三甲进士由吏部依甲第名次分别授官。

1.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亦称小考或小试,民间又称之为考秀才,是童生进入府州县学即取得生员身份的考试。从严格意义上说,童试并非科举的一级考试。由于明代开始推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遂将学校教育纳入了科举的轨道,童生试亦由此而生。清代不仅沿袭了这一做法,而且更为全面,更加严格地推行了这一制度,除个别身份特殊的读书人获特准外,非生员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故我们也将童试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加以阐述。
生员只是府州县学名义上的学生,他们不必到学校上课,只需参加三年次定期举行的检测勤奋与否的考试。生员可以参加科举第一阶段的乡试,但必须先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以证明自己的学力,称为“录科”。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