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巡抚权力演变:从地方主官到军政大权
清朝巡抚权力演变:从地方主官到军政大权
清朝的地方行政体系中,巡抚等官员的职权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历史话题。从最初的三类地方主官——驻防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到后来巡抚权力的不断膨胀,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清朝地方政权权力结构的深刻变化。
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吴孟达饰演的苏乞儿父亲是广州将军
按照爱新觉罗精英们最初的设计,大清朝的地方主官应该分为三类:
- 驻防将军
- 总督巡抚
- 提督总兵
三者军民协同、满汉交织,在互相牵制和彼此监督的友好氛围下构建起帝国的省一级行政框架。
清朝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在全国十四个军事要地设立了“驻防将军府”,这些驻防将军府配备有满族高层最信任的八旗兵,又被称为驻防八旗。在入关打天下的时候八旗兵的确是骁勇善战,可仅仅过去一代人的时间,到平定吴三桂那会儿就已经不堪大任了。
清朝中后期,这些将军府和驻防八旗完全成了养闲人的衙门,军事功能已形同虚设,驻防将军的实际权力远不如总督、巡抚。他们唯一露脸的机会是在地方官员们会同上奏的时候——为了“挡枪子用”,同僚们通常会把这些担任驻防将军的满洲贵族排在当地总督、巡抚之前。
有个例外的地方是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五大边疆地区的将军,因为这些地方不设督抚,驻防将军便成了最高军政长官,有实权的那种。不管怎样,至少在内地十八省,驻防将军府已变得可有可无。
荣禄作为满洲亲贵,曾任西安将军,不过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更像是被贬出京、消极避祸
清朝地方架构的“第二条腿”是主管军务的提督和总兵。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最高军事主管,官阶武官从一品,与驻防将军的八旗兵互不隶属;总兵是提督的下级,武官正二品。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般都知道,中国古代对于地方军事将领的提防之心非常重,常用的方法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有清一代,从一品的武官提督往往要受正二品/从二品文官巡抚的节制,即武官品级要打一个很大折扣。
换个角度说,人家抚台是考科举出身的文化人,熟读经史典故,就算是玩阴谋诡计、搞官场厚黑学、上表互参,提督总兵也不是对手。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制度性因素,那就是提督、总兵只有统兵权,调兵权其实是在总督、巡抚手中。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宋朝做得尤其过分,将兵权一分为三——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出征时的领兵权则由皇帝临时委派将领。
山西、河南、山东三省在清朝属于“直辖省”,上面没有总督的,其巡抚的真实权力要大于一般省
回到清朝。按照制度要求,地方上一旦发生重大事件需要用兵,必须由总督、巡抚向皇帝请旨,皇帝批准之后再派提督率兵出征。而提督或总兵率大军出征时,由于没有今天这样的联合作战司令部,后方的粮饷补给还得巡抚大人负责筹措,前线与后勤脱钩严重。
因此,考虑到种种现实情况,清朝中后期皇帝们在需要用兵的时候,通常会直接给巡抚加“提督军务”的衔,由文官来主导局面。想想也是,武官们常年驻外,与朝廷的关系远不如督抚们密切(很多督抚本身就是朝廷六部侍郎等官员外放),领会圣意的水平堪忧,相对来说还是文化人之间沟通顺畅,打输了仗都知道用“屡败屡战”这种词。
最晚到清道光年间,各省巡抚“提督军务”便已经成为常态化配置。大家看清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很多巡抚都是直接率兵出征的,战死沙场的不下数位。
中国那么大,当只有一处战事时京城还能设个总参谋部指挥一下,而像晚清这样东南西北四处起火,就只能依赖地方督抚们精忠报国了,于是总督巡抚便成了绝对的军政主官。
担任江苏巡抚时期的李鸿章。1862年李鸿章出任巡抚时只有39岁,是全国18位巡抚中最年轻的一个
简单总结一下,一个省的权力有很多,行政权、人事权、军权、财权、税务权等等,任何一个政权在设立之初,都会想方设法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比如设立直属朝廷、跨省管辖的驻防将军;再比如设立提督总兵、漕运总督、巡盐御史(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曾任该职)等专业岗位;还有规定知府须由朝廷统一调配、巡抚只有提名权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权操作,地方官员们看起来是管着一个省,但实际上只能管省里50%~70%的事务领域。不要说战区这类军事机构,连税务、烟草等也都属于垂管单位,即使是与地方关系密切的公安系统,实际上也采用了“双重领导”的做法,跨区域调动非常多。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到了王朝中后期往往会发生地方督抚“涨权”的现象,一些原本垂管的机构人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督抚们收入麾下。正如“削权”并不需要直接罢免某某人或者废除某某岗位、只需要对其职责进行微调一样,“涨权”的历史进程同样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的。两百多年间巡抚一直叫巡抚,但实际权力却有很大的波动。
聊到这里大家就不难发现,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岗位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文华殿大学士代表政治地位,正一品;直隶总督为封疆大吏,有军政财权;北洋大臣则享有一定的外交权和关税权。再考虑到李鸿章几十年间拉起了整个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班底,到甲午战前,他的实际权力已经涵盖了清廷的方方面面,一个弱化版的华北地区微型政权——盛世之下很难想象会出现这种官。
北洋甚至可以自己独立支撑起一场局部战争,从出兵、后勤保障、人员补给、军费花销,一直到战败善后。其实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朝督抚的权力与早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各大总督除了获得地方军政大权外,有些甚至与外国银行、外国政府都建立起独立的联系,这一切都为清朝的“抽芯一烂,土崩瓦解”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