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迟菜心:一株跨越千年的“菜王”传奇
增城迟菜心:一株跨越千年的“菜王”传奇
增城迟菜心,又名高脚菜心,是广东增城地区特有的冬季蔬菜品种。它以其独特的生长周期、鲜甜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菜中之王”。从元末明初的诗文记载,到现代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增城迟菜心承载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增城,行政划分上虽然归属广州,但是文化上却也自成一派。吃饭,是各个地方的人都要考虑的大事,增城历史悠久,自然也诞生了很多地方特有的美食文化相关的记忆。
增城迟菜心,商品名高脚菜心,是常见家常叶菜菜心的一种,由于它为冬天种植和收成的蔬菜,经常时至深冬才上市,比一般菜心要迟,所以称为迟菜心。
一米高的“迟菜心”
俗话有云:"冬至到,菜心甜。",迟菜心的"迟",决定了它的特别,与其他叶菜早早上市不同。生长周期长、皮脆肉软、口感独特、味道鲜甜、茎肥叶厚,煮炒快熟、吃之甜美、在冬至前播种,以及最多可以长达120天的生长周期的熬炼下,一颗菜做到了它你能做到的最"菜"的一面,所有菜的优点都在其身上体现(除了生长周期)。
在桌上必见青,无菜不欢的广东,迟菜心更是有"菜王"的称号,不少老饕更是掐准深冬的时节争相采购。
超级"菜"的菜王
迟菜心称得上历史悠久,而且古时便有老饕诗客将之请进诗中;
七姐洞中神仙草,辗落名山显物华。
菜心盈翠冬日迟,天赐丰饶胜奇葩。
此诗便是元末明初有一位尚书,名叫张度,是增城小楼人。当张度还是一介书生时,时值冬天且战祸频繁,饥寒交迫的他在增城只能随处挖掘身边的野菜用来充饥,却意外地发现该野菜居然鲜甜无比。张度成了尚书之后,回想起当年的"救命野菜",就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
清宣统时期,《增城县志》中亦有对迟菜心的记载,赞称迟菜心:"心最美,为蔬品之冠。"
由于迟菜心对比其他菜心又高又大,一般菜心一棵不过50余克重,而迟菜心一棵却能重达500克甚至是1千克,在20世纪80年代,迟菜心最早被腊圃村村民把迟菜心用自行车"驮"到省城广州售卖时,省城的人民见迟菜心又大又粗,比一般的老菜心看上去还要硬,就以为这菜心很老,是过季的菜品,是农民们吃不动才拿到省城来"坑"广州人的,纷纷笑称这是"菜树",也没什么销路,在广州卖不开。市场销路不旺,迟菜心多为农民自己食用。
1999年冬天,腊圃大霜,荔枝等果树都被冻死,但是长在树下的"迟菜心"却傲然挺立,农民们摘下一试,霜后菜心清脆甜美胜于往日,迟菜心的美名才算是从增城渐渐传扬开去。
说到底,这么特别的迟菜心又为什么如此特别,让这么多人追捧呢?
迟菜心的收获
增城迟菜心产于广东省增城辖区内的小楼镇中。小楼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10千米,林木覆盖率达57.6%,是广州东部大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生态示范区,除了自然风光优美,林木众多。
小楼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平均气温21.6℃,平均降雨量1689毫米,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而迟菜心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菜品。正宗的迟菜心产于小楼镇腊布村,腊布村有着符合迟菜心生长的四大条件:种苗、土壤、雨水和温度。迟菜心的幼苗需要进行间苗和移植,一般来说会选用抗虫病幼苗栽种,并在5、6叶时移苗;小楼镇土壤的酸碱度在pH6.5-7.5之间,以壤土和轻粘土为主,土壤肥力较高,有机物含量足够;增城在初冬季节常伴有连绵小雨,正好满足迟菜心的灌溉需要;迟菜心在一般在深冬才收成,按有经验的农民的说法,一年内要冻上五天,迟菜心才更显清甜,而有经历霜降霜打的迟菜心更是锦上添花,小楼镇冬天的气温较市区要冷上一点,更符合迟菜心的生长。
清炒迟菜心
正因为迟菜心生长周期缓慢,上市晚,想要吃好这菜王也不容易。一般清炒的话便需要先剔除老叶和梗皮,余下的嫩心和"心尖"便是整株的精华。剔除的老叶在古时会被做成咸菜类的食品下粥,如今也常用来煲汤;
挑选,有空心的代表种的时间足
择去老叶
剔去梗皮
切作小块
迟菜心已然不仅仅是桌上的一道菜,而是增城这个地方文化中的一页。
2004年,增城迟菜心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迟菜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增城迟菜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