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冥想吗?
你认识冥想吗?
冥想是一种古老的身心修炼方式,近年来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和实践冥想。
对于没有练习过冥想的人来说,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仅仅通过安静下来、专注于呼吸,就能对身体产生如此大的好处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常听到的冥想、正念等概念。
冥想、静坐、正念、静观
说到“Meditation”,大多数人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年轻人,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活动。而“冥想”或“静坐”则是它最常用的中文翻译。虽然大家可能并不清楚其具体内容,但普遍知道这是一种盘膝而坐、身心入静的精神修炼方式。这种修炼方式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宗教活动,例如天主教的默想、印度教的瑜伽(坐式)、佛教的禅坐、道教的坐忘,各种信仰为这一类静坐式的修行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然而,传统的读书人对打坐(即静坐的修炼)并不陌生,因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历经千百年的交融互补的文化。北宋理学家程颐在《鹤林玉露》中说:“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可见,打坐是读书人自我修养的一种功夫。
将传统的打坐进行现代化转型,使之广为流传的关键人物是美国的乔·卡巴金博士(Dr. Jon Kabat-Zinn)。乔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他跟随韩国的崇山大师学习禅修,期间发现当人专注于当下、与身体连接时,可以逐渐掌握自己在不同情绪下的状态,有助于了解自己,从而缓解妄念,减轻压力。于是,他将禅坐剥离原有的宗教内涵,变成一套纯粹为了促进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冥想体系,命名为“Mindfulness”,中文翻译为“正念”或“静观”。他在1979年于麻省大学医学院开设“正念减压”等课程,并随后成立正念中心,将正念推广到西方的医疗、护理、教育等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念和冥想的打坐热潮在近十几年又从西方传回亚洲的华人社会。
打坐的效益
打坐之所以在西方掀起强大的旋风,是因为西方人倾向于用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它,加上磁共振成像(MRI)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实验能够证明冥想与正念确实对人体产生改变的效果。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1985年冬天,由哈佛医学院心脏病专家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领导的医疗团队,在北印度喜马拉雅山上对五位西藏喇嘛进行的实验。这五位喇嘛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山上的寺庙进行禅坐,当他们处于入定状态时,研究人员给他们披上一块用冰水浸泡过的湿布,这是一个可能危及生命的举动。然而,实验团队观察到这五位喇嘛不仅没有发抖,反而开始出汗,甚至有蒸汽从湿布中冒出,一会儿后湿布竟然变干。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最终喇嘛们的躯体变得像火炉一样热。这个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展现了打坐或冥想具有改变身体的强大能力,引发了各大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对禅修、冥想、正念等静坐方式的研究兴趣。
美国俄勒冈大学尤金分校曾招募两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组进行冥想训练,另一组进行放松训练。一周后发现,持续进行冥想训练的那一组学生在注意力和情绪控制方面都有明显改善,而且之前的愤怒和焦虑感也大大降低。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显示,冥想可以通过基因表达模式的转变来缓解炎症症状。研究发现长期冥想者的体内促炎性基因RIPK2和COX2水平有所下降。同样,该校的理查德·戴维森教授也发表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念练习可以降低导致慢性炎症的RIPK2活性,使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数值迅速恢复正常。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来,西方一直在对冥想与正念进行大量的研究。斯坦福大学同情与利他研究教育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的主管Emma Seppala博士就曾发表二十多篇论文,指出冥想对身心有莫大益处,包括能够提升大脑的记忆、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控制力。
冥想和正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冥想,什么是正念:
- 冥想(Meditation)可以说是静坐修炼的总称,静坐修炼有将心念专注在一处的,例如呼吸,也有投入各种情景想象的,所以冥想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 正念(Mindfulness)不限于坐下来进行,可以在行、住、坐、卧中修炼,主要是专注于当下,不带任何批判思维,只是观察、注意自己的思绪、情感、身体感觉或当下接触之物。
正念可以说是冥想的一种,所以也有将“Mindfulness”翻译为“正念冥想”的。
为什么看似静态的呼吸活动,可以为身体带来这么大的效益呢?由于篇幅所限,这个问题将在下一期继续探讨,并为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练习方法,体验一下冥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