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钟书创作《围城》经过,看他与杨绛婚姻的深情与酸苦
从钱钟书创作《围城》经过,看他与杨绛婚姻的深情与酸苦
钱钟书与杨绛,这对20世纪中国文坛的传奇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与《围城》的创作历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婚姻中最真实动人的篇章。
民国时期,钱钟书与杨绛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成为了文坛的一段佳话。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儒雅才子,一个是知书达理的南国佳人;漫长60余载的相知相守,任凭生离死别也无法拆开。
但即便如此,两人的感情也在当时饱受质疑;而《围城》的创作过程中,杨绛为家庭的牺牲和奉献,也让人看到了婚姻的真正面目。
《围城》创作背后:杨绛的默默支持
1942年,上海沦陷,生活艰辛。钱钟书和杨绛因好友李建吾的影响,喜欢上了话剧。此时,杨绛创作的四幕剧本《称心如意》获得成功,但这也让钱钟书产生了压力。
百般思量后,钱钟书问杨绛:我想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
丈夫的这番决定,让杨绛欣喜不已。她深知丈夫的才华,于是决定全力支持。战乱时期生活本就艰难,钱钟书为了写作减少了授课,收入锐减。杨绛索性辞退了家里的女佣,自己包揽了所有家务活;洗衣服、劈柴,这样的事情都得自己亲手做;因为最开始找不到窍门,经常被烟火熏得满眼是泪、被菜刀划破手指…
遭遇质疑:儒雅才子的机智回应
1947年,《围城》出版,轰动文坛。这部展现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因与钱钟书的生活轨迹吻合,引发诸多质疑。特别是方鸿渐的学历问题,更是让外界怀疑钱钟书的文凭真实性。
在一次学术分享会上,一位评论家质疑道:“外界都说你和杨绛的婚姻很幸福,那你怎么还能写出《围城》颓废的婚姻?”
钱钟书机智回应:“难道吴承恩写出《西游记》,是真的去过西天取经吗?”
这番幽默而不失犀利的回答,让对方哑口无言,在人群的哄笑声中匆匆离场。
《围城》序言中的深情告白
在《围城》的序言中,钱钟书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为了支持丈夫,杨绛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所有重担。有一次,遇到煤厂有煤沫子便宜卖,杨绛买了300斤回来;亲自把这些煤沫子掺上煤灰制成煤球,等把这300斤做完,整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钱钟书的婶婶称赞杨绛:“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外面名气那么大,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痴人有痴福(钱钟书小名)。”
婚姻的酸甜苦辣
60岁才学会划火柴的他,在与杨绛的生活中屡屡出错;不过好在杨绛用许许多多的“不要紧”化解了丈夫的羞愧和自责。
“把墨水打翻了弄脏桌布。”——“不要紧,我会洗。”
“把台灯给砸了。”——“不要紧,再去买。”
“把门轴弄坏了。”——“不要紧,我会修。”
这些对话的存在,似乎也不断证明着: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完美;他们的幸福同样被生活鸡毛蒜皮切成了碎片,飘荡在柴米油盐的角落中,一不小心,呈现出爱情的狼狈面。
但这些苦辣日常,却在杨绛的温柔和包容中,变为生活的有趣体验;一句句的“不要紧”,散发着对丈夫的爱,也彰显着她聪慧而澄澈的婚姻态度。
《围城》的现实意义
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把写好的稿子拿给杨绛看。这对夫妻的闺房之乐,总是围绕着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漫长辛苦,但他们却不觉得。
因为心中所念之人陪在身边,生活的那些难关也没有那么强悍了!
写这部作品时,两人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乱年代;但作品内容却没有任何硝烟,而是描写了抗战初期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们的种种生活,爱情与婚姻亦是钱钟书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丈夫的这番创作初衷,杨绛是懂得!所以她才能写下那句至今犀利且耀眼的经典:“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事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目的大都如此。”
《围城》出版后,在中国文坛引起剧烈轰动;它之所以能够撞击一代代人的心灵,也是因为它真实而淋漓的揭露了恋爱、婚姻、事业和生活上的百般挣扎,那些尔虞我诈、纠葛算计虽读来沉重,却也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一座城,两个人,一生的羁绊。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不留恋的东西。
芸芸众生,总是在世态炎凉中求生存,也总是困顿在填不满的欲望中。
几年前读过《围城》,那时候对恋爱,婚姻,职业,人生种种都是一片懵懂,自然读不懂它的内在,只是莫名讨厌方鸿渐的软弱无能,以及只有空想却碌碌无为的性格。
时隔多年再次翻开,我也成为徘徊在城门口的人,心里酝酿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曾经无比讨厌的方鸿渐,到了今日,竟也看懂了他的彷徨和苦衷。
也许吧,我们的人生本就是一座围城:无论是生活的得与失,还是人生的进与退,总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婚姻也好,职场也罢…如果无法突破城池的围困,那么看清它的真面目后,选择与它握手言和,也是生活的智慧吧!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你正为生活感到迷茫无助,不妨也在方鸿渐的人生中寻个答案;当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书中人物的种种选择和决定时,人生路上那些浓厚缥缈的迷雾,也就渐渐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