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基于大概念统领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高考一轮复习
历史 |基于大概念统领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高考一轮复习
在历史教学中,"大概念"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强调通过核心概念来组织和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历史认知。本文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复习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大概念"教学法,以"大一统"为核心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实现历史知识的结构化学习。
何谓"大概念"?刘徽老师在《大概念教学》一书中曾说过:"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历史学习中通常表现为一个更加上位、更具概括性和迁移性的核心概念。在大概念统领下,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确定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不仅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鉴于目前教材内容繁杂,有必要在相对稳定、反映学科本质的大概念统领下,打破教材顺序重新整合知识,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野构建起学科体系,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提升思维能力。中国古代史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故在魏晋南北朝的一轮复习时将"大一统"作为大概念,在"大一统"的概念下再设计具体的核心任务和子任务。
为纲举目张,一轮复习时要根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如果单纯看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复习难免会陷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这种传统模式,把知识变成几个孤立问题的堆积。
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和核心素养的达成?从"大一统"概念出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的崩溃,隋唐是大一统秩序的重建,前者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通过倒置的逆向设计,本着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笔者在复习时确定了两大学习任务:"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以及"混乱中孕育走向'大一统'的因素"。
首先,教师需要解释"什么叫'大一统'?""大一统"始见于《春秋公羊传》,简单说就是以天下统一为大。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主;第三,思想一统,共同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的法令制度;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两大学习任务,本文将分别从上述四个维度来阐释"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
"大一统"秩序的崩溃
(一)政权更迭,国家分裂
1.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成鼎足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后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简称蜀、吴,定都成都和建业。
2.西晋统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东晋与南朝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4.十六国与北朝
内迁少数民族在北方共建立十六个政权。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在同东晋战争中,被击败于淝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动乱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见下图
复习时建议教师给学生提供几幅地图,让学生梳理政权的更迭,观察疆域的变化,绘制思维导图。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观图识图的能力,涵育时空观念素养,也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二)士族坐大,皇权旁落
皇族与士族共治的门阀政治是这一时期南方政治的突出特点,体现了"大一统"秩序在政治上的崩溃。复习时除了要简单梳理士族发展历程,更要分析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士族发展历程:
东汉——萌芽;三国——形成;东晋——鼎盛;南朝——衰落;唐宋——消亡。
2.士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长期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庄园经济。
政治原因:南逃的东晋皇帝为寻求支持助长了士族的势力。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固化了社会阶层,保证了士族的特权。
3.士族存在的影响:
(1)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了君主的权威。
(2)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
(3)激化了士庶地主间的矛盾,带来东晋衰弱和南朝内乱。
(4)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推动江南经济和文艺的发展。
复习时,让学生认识"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政治的特殊局面。南方皇权的旁落,皇权与士族共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变态。此时的天下不仅不再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主之下,秦汉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君主专制政治特点也不复存在,"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崩溃了。
(三)佛道盛行,儒学式微
1.原因:
(1)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儒学自身存在缺陷,无法给动乱中的民众以心理慰藉。
(3)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2.质疑:
反佛:南朝范缜《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复习时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教盛行,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体会自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即儒家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是"大一统"秩序崩溃在思想上的突出表现。
(四)民族并立,矛盾冲突
针对民族政权并立,本文前面已有所论述。因此,复习时教师只要强调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即可。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中原人口大量死亡,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三国及西晋统治者强制迁徙和招引少数民族的百姓进入中原。为躲避寒冷寻求生存空间,五胡大规模南下,北方少数民族文明与华夏文明剧烈碰撞。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矛盾不断,西晋就亡于少数民族匈奴的进犯。十六国时期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试图统一黄河流域,却在同东晋较量的淝水之战中失败。究其原因,前秦队伍是由不同少数民族组成,此时北方各民族尚未充分交融,少数民族之间矛盾重重,统治基础薄弱,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复习时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陈述让学生了解到民族的并立与冲突,与华夷一体的局面格格不入,进一步冲击了"大一统"的秩序即可。
当然,一轮复习时,既要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崩溃,也要关注其间孕育的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在大概念引领下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对课标涉及的区域开发、制度创新、民族交融、文化新成就四个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理解"北方最终统一南方"的原因,感悟魏晋时期历史发展承接着隋唐"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混乱中孕育走向"大一统"的因素
(一)南北经济的平衡
1.北方经济的恢复:
工具:曹魏马钧改进灌溉工具翻车。
土地制度:曹魏屯田制和北魏均田制,有助于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
2.南方经济的开发:
(1)原因:
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潜力好。
社会环境: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政策: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表现:
农业:土地扩大;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
商业:商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草市出现。
(3)结果: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由此可见,南方区域经济的开发,使一直处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黄河流域优势下降,南北经济差异缩小,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这一切势必为后世"大一统"局面出现奠定物质基础。从课标要求看,复习时要特别重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例1.(2022·北京卷·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南方地广人稀。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才逐渐出现"民多田少"的局面,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故排除A,B,C项。本题重点考查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开发以及学生识图的能力,涵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二)北方政治的创新
与南方不同的是,此时北方皇权重振,中央集权日益强大;政治制度不断创新,北方统一南方将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具体表现为:
1.十六国各国几乎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引入察举制,甚至还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2.北朝创立的府兵制、均田制、租调制以及三省制对隋唐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北朝学习汉族的士族制度,但士族等级顺序由按出身到按现任官爵高低划分;北方汉族中的士族作为被征服的群体,对皇权俯首称臣,而非制约与抗衡。
以上政治的创新说明北朝在民族交融中实力不断增加,逐渐超越相对封闭腐朽的南朝政权。可见,当时的社会,希望在北,主流在北,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然形成,通向隋唐"大一统"的历史出口即将开启。
例2.(2022·广东卷·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图片信息展示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根据图片可知从北齐诸多职能交叉重叠的政府机构演变为隋唐时期分工明确的六部,中央行政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此题进一步说明了在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经存在。制度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北方政治的特点。
(三)冲突下的民族交融
粗犷豪放的草原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魏晋南北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有多种途径:民族迁徙、友好往来,统治者改革和军事斗争等。早在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南方区域开发中,也提到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劳动。复习时尤其要重点梳理交融的高峰,即5世纪后期开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宣扬同源共祖观念。
2.内容:
政治:抛弃"胡汉分治"体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建立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影响:取代宗主督护制,抑制地方豪强荫庇;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以及推行均田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经济:实行均田制,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
文化: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文化传统,推行儒学教育,增加文化内聚力;推行胡汉通婚,将民族整合深入到心理和血缘的层面;实行汉服、汉语和汉姓等风俗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缓解了民族矛盾,整顿了吏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丧失了鲜卑族民族特色,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正是由于民族融合中彼此差异的缩小,恰恰为北方统一南方,走向"大一统"盛世的隋唐打下了基础。
例3.(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此题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少数民族的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在中原地区较为流行的情况可知,在统一的西晋政权下,经济的往来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
(四)文化的三教融合
魏晋南朝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技上大放异彩,既有张扬的个性,又有对异质的包容,尤其在思想上表现为儒道释的融合。虽说佛教和道教不断冲击儒家思想,但为适应本土需要,佛教也一直在与儒学融会贯通。佛教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文化,许多佛教用词成为百姓日常用语等。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的魏晋玄学更是盛极一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士族带来了优渥的生活。
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士人生存环境恶化。
思想:两汉儒学面临着危机,佛道思想的盛行。
玄学的出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变革中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将中国哲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儒佛道趋向融合,为国家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隋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对立和分歧。
例4.(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佛道儒三教合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造像作为外来文化最初传入中国西部,在后来发展中受中原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等观念影响,风格逐渐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
复习中之所以选择"大一统"概念作为统领,就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分裂中,南北方均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大一统的"回归"。正如钱穆所说:"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然成为"大一统"的隋唐全盛的前奏。以此培养学生"南北虽立,天下已混一,万里自同风"家国情怀。
在"三新"改革背景下,魏晋南北朝的一轮复习打乱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材叙事,抓住内在逻辑,进行深度整合,紧紧围绕"大一统"概念,展示了从分裂到重生的历史进程。
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并配合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实现课标中提及的课程结构化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形式的统整,更是思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对大概念统领下的高考复习模式的探索,我们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