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弹响怎么办?一文读懂生理弹响与病理弹响的区别及养护方法
关节弹响怎么办?一文读懂生理弹响与病理弹响的区别及养护方法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久坐后扭扭脖子,会发出“咔咔”的弹响声;猛然站起来时,膝盖也会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这些关节弹响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需要担心?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
偶尔“咔”一声倒没觉得有什么,经常且多部位一起“咔咔”响,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关节移位了?还是缺钙呢?到底为什么关节会有响声呢?经常弹响会导致关节炎吗?
关节“咔咔”响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日常活动和运动时,关节有时会突然发出“咔咔”响的现象,医学上叫作:关节弹响。
有些时候,这些声音作为生理现象,无关紧要。人体关节的活动就好比是机械结构的运动,有旋转、滑动、摩擦等,于是便产生了响声。因为关节腔内关节液具有润滑的作用,同时关节软骨也有吸收震荡的缓冲作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关节稳定而适度地活动并不会引起弹响,或者弹响声音较小不易听到,但是当人体关节长时间处于一个姿势或者受到损伤时,这种声音就会放大被听见。
这种转动脖子、扭扭腰、下蹲起身、按按手指关节,并发出“咔咔咔”的关节弹响,这是一种生理性弹响,单纯响声没有明显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不需要特别在意。
提示老年朋友,如果关节有响声又疼痛,有明显不适感,建议及时到运动医学、骨科、关节科等专科就医。也许只需要医生做个触诊,就可以检查出问题,争取尽早医治。
如何区分生理弹响和病理弹响
关节弹响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区别就是看关节弹响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另外,好发年龄和是否重复诱发也有所区别。
生理性的关节弹响,一般认为是关节囊被牵拉扩张,导致压力降低,关节滑液中溶解的气体突然猛烈析出造成的。
其特点是不会产生疼痛感和关节障碍,只是单纯地发出声音,声音清脆且不连续,不需要特别处理。
而且适当的生理性弹响是有益身体的。因为发生弹响时,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受到了良性的刺激,有助于缓解痉挛、消炎、减压、活络。这也是为什么推拿师在按摩时总会让关节“啪啪”作响的原因之一。
病理性的关节弹响是关节解剖结构异常或损伤造成的弹响,如软骨损伤、关节发炎等,往往会伴有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干预,以防加重。
声音不一样
- 生理性关节弹响多发生在关节从静止转为突然活动时,关节响声响单一、清脆。
- 病理性关节弹响的响声可以是清脆的、沉闷的或磨砂样,有时可听见伴随疼痛的骨擦感或者“嘎吱”作响。
伴随症状不一样
- 生理性关节弹响出现前后一段时间内,不影响关节活动,不伴随疼痛不适感,短时间内不会多次重复。
- 病理性关节弹响多数伴有不适感,如疼痛、肿胀,往往可以重复诱发,连续发生。
好发年龄不同
- 生理性的关节弹响常见于关节发育的成熟期,幼年不发生,少儿期很是少见,中青年期多见,老年则逐渐减少。
- 病理性关节弹响则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或者关节损伤的年轻人。
如何养护关节
关节和骨骼的健康重在平时的保养,而且越早越好,我们可以通过保养,让骨骼和关节保持健壮与活力。
维持正常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每减轻1磅(约等于0.9斤),关节日常活动对膝关节的载荷就减轻4磅(约等于3.6斤),减轻体重能使膝关节炎发病率降低25%~50%。
科学运动,循序渐进
关节保养既不推荐日行数万步,也不建议为了减少关节磨损而刻意避免使用关节。运动频率以一周≥3次为宜;运动强度以中强度为宜,单次运动时间不要大于1小时,运动量也应循序渐进。推荐短时间慢跑、散步、游泳、瑜伽、太极拳,或者游泳等有氧运动。
运动前充分热身
无论进行哪种运动,都需要热身激活身体功能,避免关节压力过大产生损伤,在运动前建议先热身拉伸。平时运动注意保护关节,必要时佩戴护具,尽量避免那些有可能损伤关节的重复动作或者强度太大的动作。
不要忽视疼痛
关节出现疼痛或者肿胀时,应及时就医。疼痛感发作急性期,建议减少关节活动量,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运动,避免爬山,频繁上下楼,避免球类等对抗剧烈的运动。
适当补充钙剂和氨糖营养素
均衡的营养摄入,可以及时地为身体和关节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关节活力,尤其要重视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关节炎老人可适当补充氨糖和软骨素可以保持软骨的营养,减轻关节疼痛度并改善关节功能。
小动作保护关节健康
教大家几个动作,锻炼肌肉,保护关节。
颈肩关节——后仰夹背
向后仰头,两只胳膊向后挤压3秒,再放松2秒,早中晚各练习30次,可以锻炼脊柱两旁的肌肉,预防颈、肩疾病。
腰椎关节——臀桥
用双足、双肘和后肩支撑抬起臀部,让腹部和膝关节抬平再缓慢放下,每天做20~30次,有助于锻炼腰背部肌肉,预防腰椎疾病。
膝关节——抬腿勾脚尖
坐在椅子上,抬腿绷直,保持水平,同时用力勾脚尖,每天多做几次,通过锻炼大腿肌肉力量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增强膝关节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