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异食癖: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异食癖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饮食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地摄取非营养物质,如泥土、头发、香皂等。这种行为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贫血、中毒、肠梗阻等多种并发症。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到治疗和预防,全面解析这一疾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异食癖。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精神科、心理科、消化科、普通外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pica
- 疾病别称:异食症、乱食症、嗜异症
- 是否常见:否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腹泻、便秘、营养不良、肠梗阻、重金属中毒
- 治疗周期:轻者短期治疗可缓解,重者需长期持续治疗
- 临床症状: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食欲减退
- 好发人群:发育障碍者、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
- 常用药物:葡萄糖酸锌
- 常用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微量元素测定
病因分析
异食癖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而言,异食行为与寄生虫病、微量元素缺乏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家庭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对于发展障碍群体而言,异食癖可能还与他们本身的发展障碍,比如精神疾病有关。
主要病因
- 营养缺乏:异食癖可能是由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引起,一些患有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的儿童确实有异食癖的表现,当他们贫血、锌缺乏得到改善后,异食症状也随之消失。患异食癖孩子血液和头发中锌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患儿对酸、甜、咸、苦4种味觉敏感度也明显低于正常孩子。
- 心理与行为因素:导致儿童异食癖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往往与失去母爱、营养失调等家庭环境的异常状态有关。孩子刚出生时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嘴,因此碰到什么东西都会用嘴吮吸、咀嚼,稍大一点后,仍喜欢拿到什么东西就往嘴里塞。此时如果无人制止,任其发展,便养成了异食癖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或者因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缺乏照料,擅自摄取食物,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
流行病学特征
异食癖通常发病于儿童时期,以510岁的儿童最为常见,有调查显示23岁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很少能持续到成年。在有智力或发展障碍(是指心身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偏离或阻滞状态)的个体中,异食癖的患病率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
好发人群
- 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此类儿童易因缺乏照料或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等心因性影响。
- 发育障碍者:如自闭症患者,这类人群可能对事物更易缺乏正确认知,自闭症异食癖可能与其嗅觉和味觉等感官发展迟滞或异常敏感有关,当然也不排除胃肠道功能失调等因素。
症状表现
异食癖主要表现为患者经常吃一些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品,可导致贫血、腹泻、便秘、铅中毒、肠梗阻、寄生虫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异食行为,患者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吃一些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品,如泥土、头发、肥皂、树叶、纸张、油漆、衣服等,该行为具有顽固性、持续性的特点,即使阻止患者,仍然喜欢偷偷进食。
并发症
- 胃肠道疾病:患者长期进食异物易导致腹泻、便秘、营养不良等胃肠道并发症,异物堆积阻塞肠道可引起肠梗阻。
- 重金属中毒:患者进食油漆、金属等,可导致重金属中毒。
- 行为及情感障碍:多数患者性格怪异,情绪痛苦,可能与异常行为、环境因素相关。
就医指南
发现异食行为,及早就医对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可至精神科、心理科、消化科就诊,注意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婴儿孤独症相鉴别。
就医指征
- 持续食用非营养物质或食用的物质不应出现在其年龄水平,应及时就医。
- 若发现患者吞食油漆、石油、回形针等异物,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心理科、消化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急性肠梗阻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通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日常饮食情况怎么样?
- 异食行为持续时间,有无明显诱因?
- 异食物是什么,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贫血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 查体:主要检查生长发育情况及一些体征表现,如身高、体重、智力发育水平等。
- 血常规: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及感染情况。若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指标低于正常,则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若患者白细胞相关指标异常,可能出现感染。
- 肝肾功能:当患者进食泥土、污物等后可能引起细菌或寄生虫感染,严重者可累及肾脏和肝脏,该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肾功能是否受损及损伤情况。
- 尿常规:可用于辅助评价肾功能情况。
- 大便常规:可用于辅助评价胃肠道受累情况,同时可用于检测、评估寄生虫感染情况。
- 凝血功能:可用于评价中毒或肝功能受损情况。
- 微量元素:用于检测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水平,如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引起异食行为。铅含量偏高时,提示患者可能进食了油漆等含铅物品,导致了铅中毒。
- X线、CT等检查用于评估消化道及腹腔情况。
- 胃肠镜:可用于食管、胃、肠道的检查和治疗。
- 精神相关疾病的量表:评估患者精神情况。
- 毒性物质检测:检测是否存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毒情况。
诊断标准
- 持续食用非营养物质至少一个月以上;
- 食用的物质被认为是不应出现在其年龄水平;
- 食用非营养物质的行为并不是患者所属文化习俗的一部分;
- 如果吃食行为仅发生在其他精神疾患(如智力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则必须在临床上给予高度重视。
鉴别诊断
- 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婴儿孤独症,这些疾病均可伴有异食症状,但各有其特殊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感知、情绪障碍;器质性精神病的意识障碍和(或)智力、人格障碍;婴儿孤独症的社交能力严重损害等,各有其特殊的表现可以鉴别。
-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除异食症状外,患儿的整个语言及运动功能均发育迟缓,智商低,此为鉴别点。
- 钩虫病:除异食症状外,患儿有贫血、腹痛等其他钩虫病的征象,大便中可找到钩虫卵,可以此鉴别。此外,驱虫治疗后,体质改善,异食等症状消失。
治疗方案
目前异食癖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该病治疗以心理治疗和原发病治疗为主,同时积极治疗贫血、重金属中毒、肠梗阻等并发症以及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
治疗周期
多数患者经短期治疗之后,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少数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持续治疗。
病因治疗
针对具体病因行相应治疗。对于因锌、铁等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异食癖,可在日常饮食中増加富含锌、铁微 量元素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瘦猪肉、肝脏等),部分海产品(如牡蛎、鱼类)、禽类等。
药物治疗
对于锌缺乏引起的异食癖,当日常膳食补锌无法纠正锌缺乏时,可使用补锌药物,应口服给药,常用葡萄糖样酸锌。药物治疗还可用于治疗因异食癖所引起的并发症。
手术治疗
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可行相应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对异食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改正恶习,改善患者周围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患者更多的关注。
- 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异食症状,常用的方法包括厌恶疗法、阳性强化法、行为塑造法和矫枉过正法等。
其他治疗
- 支持治疗:对于有营养不良等的患者,行必要的支持治疗。
- 对症治疗:针对贫血、铅中毒、肠梗阻、寄生虫感染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预后情况
异食癖一般治疗效果较好,但对有严重并发症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多数情况下异食癖可随年龄增长逐渐缓解,病程一般持续数月,少数可继续到少年,严重者可持续到成年。有些患者会出现心理发育延迟,约有半数少年会出现抑郁、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
能否治愈
多数异食癖患者能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持续、顽固的异食行为。
能活多久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生活管理
饮食调理
治疗时应加强饮食照顾,调制营养可口的食物,并可以给予食补,给患者多食山药、核桃、动物肝脏等。无特殊饮食禁忌,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可口、易消化,可适当增加患者饮食中富含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牛肉、瘦猪肉、肝脏、牡蛎、鱼类、禽类等。
护理
日常生活中应对异食癖患者采取必要的监护措施,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控制异食行为,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
日常护理
控制环境,尽量杜绝引起异食欲望的物品;家属应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可对其表现出歧视、厌恶等情绪,以免加重病情,应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倾听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
病情监测
通过日常观察确认患者是否仍存在异食行为,还可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等检查。
特殊注意事项
预防
异食癖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但监护儿童饮食习惯,避免儿童吞食异物,对该病的防治有益。
预防措施
监护儿童饮食习惯,避免儿童吞食异物,对该病的防治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