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脾胃虚弱的人,越要学会“饭水分离”的吃法,从根上调理脾胃
越是脾胃虚弱的人,越要学会“饭水分离”的吃法,从根上调理脾胃
“饭水分离”是一种调理脾胃的方法,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这种方法通过改变进餐时的饮食习惯,帮助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沿海城市的家庭,比如像福建和广东一带,很多家庭吃饭的时候,餐桌上都会有一道汤。
有些人习惯吃饭前先打碗汤,在他们的观念里,饭前喝碗汤既润胃又能“唤醒”食欲,一碗鲜美的汤水下肚,整个消化系统就能调动起来。
此外,南方湿热,在高温潮湿的天气里,人们往往没有太大食欲,口干舌燥,饭前先喝点汤可以清热解渴、滋养元气。
当然,更多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喝汤,即一口饭菜一口汤,甚至直接把汤倒到饭里,“汤泡饭”吃得那叫一个香。
放眼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就有这个习惯:边吃饭边喝汤,或吃饭吃到一半,大量饮水。
但几乎没有例外,这类人脾胃普遍不是特别好。
为什么“饭水分离”对脾胃虚弱的人很重要?
也正因为脾胃较虚弱,运化能力跟不大,对食物的需求变低,食欲退减,对干巴巴的饭菜调不起兴趣,喜欢先饮几口鲜美的汤水,再干饭。
而一旦喝了汤,胃能容纳食物的空间就变得十分受限,再加上饭+汤混在一起,稀释胃酸,改变胃内的酸碱度,进一步影响消化,引发食欲不振、腹部胀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脾胃不好的人吃了无数种胃药、方剂,都没有用,因为他们的吃饭顺序错了。
脾胃不好的人,吃饭时不要同时喝汤(水),也不要餐前喝完汤就立马干饭,而是要在饭前或饭后间隔一个时间段,专门喝汤或喝水。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的食物进入胃后,是靠胃酸来把食物进一步腐熟变成更好被小肠吸收的食糜,当我们吃饭时喝汤,汤会稀释胃酸,胃内的酸碱度被一碗汤改变,胃腐熟食物的能力就下降了,食物在胃里面的停留时间变长,改变了脾胃的运化规律,就容易出现腹胀、反酸、胃灼热的情况。
如果这个人本身脾胃虚弱,平常比较容易出现反酸、腹胀等情况,吃饭“饭水分离”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吃饭时不喝汤,我们就会对食物进行充分咀嚼,咀嚼的过程口腔内会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很多消化酶融入食物,这些食物到了胃里能更快速、更充分的消化,进入小肠后也更容易被吸收转化。
这与吃烤馍养胃道理类似。
干馍片有嚼劲,越嚼越香,嚼的时候口腔会滋生很多唾液,唾液混合食物入胃,对脾胃非常友好,有些人胃不适,干吃一阵子馍片就能得到一定程度好转,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想喝水或汤,一定要错开时间。至于饭前饭后多长时间喝最好,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消化快,半个小时胃就消化完了,这时喝水就不会影响胃部消化,而有些人可能需要2个小时将胃里的食物排空。
如何实践“饭水分离”?
所以,脾胃不好的朋友,可以试试“饭水分离”进食。
1、吃饭前1—2小时内不可喝水,吃饭后1—2小时内不可喝汤(水);
如果你12点吃午餐,那么你得在上午10点多或下午2点左右喝汤(水);
2、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建议每口食物咀嚼20次左右;
3、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寒凉和刺激性的食物;
4、每餐不要吃太饱,别吃太晚。吃七八分饱最佳,过量进食会加重肠胃负担。
吃得太晚,入睡的时候胃内还滞留着大量的食物,一旦平躺,胃内的食物很容易返流入食管,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所以,晚餐最好在睡前3小时前吃完。
总之,脾胃虚弱的人,饭水分离是一种有效改善脾胃的方法。吃饭不喝汤,喝汤不吃饭,细䂃慢咽,通过保持胃内酸碱度和促进消化吸收来缓解胃酸过多、胃痛、胃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