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蒙政策:从军事打击到招降安抚,提高认同感与归属感
明代对蒙政策:从军事打击到招降安抚,提高认同感与归属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王朝,其对蒙古的政策经历了从军事打击到招降安抚的演变过程。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基础,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增强了蒙古人对明朝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众所周知,朱明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王朝,首先,朱明王朝驱逐了当时的敌对势力——蒙古人。让中华大地回归了华夏正统。朱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可谓是极其牢固的,除此之外朱元璋之子、永乐大帝朱棣甚至发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遍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诸多王朝,几乎没有哪一个王朝有朱明王朝如此有气节,尽显华夏尊严。然而,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朱明王朝依旧面临着关外入侵者的袭扰。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明朝对蒙古的政策及其影响作用。
一、明朝对蒙古的政策
1、明朝初年对待蒙古政策主要以军事打击为主
众所周知,蒙古一开始是明朝的主要敌人,原因在于朱明王朝是在顺应天下大势后,从蒙古人的手里夺得中原王朝的统治权力的,自然而然的蒙古人在一开始上朱明王朝重点打击的对象。1368年,元惠宗出逃大都,据《明史》当中记载称:“水陆并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在塞外建立“北元政权”。与中原的朱明王朝形成对峙的局面,当时的北元依旧有着较强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而且几乎对明王朝形成了包围。可谓是朱明王朝的头号心腹大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明王朝先后发动几次大大规模的战役,企图消灭元朝势力。其中比较大型的战役有平定云南战役、定辽东战役、等大型的战役。据《明史》当中记载称:“扩廓来援,逆击败去,遂拔庆阳。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尽定陕西地。”除此之外,还有在《明太祖实录》当中记载称:“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聚虏兵甲焚之”。由此可知,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对于元蒙的政策主要是进行以军事打击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明政府的态度是以强硬为主。
2、.对于蒙古军队进行招降安抚
朱明王朝在对待北元政府进行军事打击以外,对于原来的蒙古军队,明朝政府还采取了怀柔政策,对于一些有意归降的元朝军队进行优待政策。例如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就是原来的蒙古军队。据朱元璋颁布的《谕中原檄》当中记载称:“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长岭八骏图》当中环绕在明成祖身边的几乎都是蒙古军官,由此可见。明朝对于一些有意归降的蒙古军人还是实行了怀柔安抚的政策。而且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明朝对蒙古百姓还实行区分对待的政策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我国古代的汉族王朝就有华夏正统的观念,对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政治上采取安抚的政策,但是在民族心理上面依旧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有偏见,实行鄙夷政策。明朝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对于蒙古人依然采取敌对的心理,例如据《大明律》当中记载称当时的蒙古族人不允许在族内进行通婚,必须与当时的“中国人”通婚。这反映出的无疑就是对于蒙古族群歧视政策。也就可以反映出明王朝对待蒙古人在心理层面依旧存在一些偏见与歧视,尽力将他们划分区别开来。
4、对待蒙古有才能的人,明王朝进行拉拢、优待
俗话说,一个海纳百川王朝,必定不会埋没有才能的人。因为这才是一个天朝上国要有气派。而或许出于进一步拉拢分化。因此,明朝至少在法律制度层面建设对于蒙古族有才能的人依旧是比较重视的。《明太祖实录》当中就曾经记载称:““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由此可知,明王朝对于蒙古士人还是很重视的。
5、总体对待蒙古人政策是“守中治边”
从上面可以看出,明王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是灵活多样的,但是,明王朝有一条总的规划,那就是“守中治边”,大意就是守住中原等地,防止蒙古势力渗透如明王朝的心脏腹地。其次,在于蒙古人交界的地方,实行有效的治理,分化拉拢蒙古人,开始榷场、设立官员、对蒙古贵族封官等,以达到边疆安定的目的。同时这一个政策也是数千年中原王朝总结出来的方针政策,据《明史》记载称朱元璋曾经说过:““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也反映出于少数民族各自相安的心理。
6、明朝中后期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
由于明朝中后期蒙古人经常袭扰边疆,给边疆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王朝出台了互市政策。这里面既有官方主导的“官市”,也有民间自发的“民市”这些政策的出台,俗话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都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不仅仅在于满足游牧民族的需求,而且在于企图让游牧民族主动归降中原王朝,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消弭战争的目的。例如在张居正时期就大力推动“铁锅”贸易。让边疆地区迅速稳定下来。足可见互市政策的成功之处。
二、明朝对待蒙古系列政策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明王朝正统地位
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对蒙古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将蒙古人的势力彻底赶出中原大地,让明王朝建立正统地位。不得不说是明智之选。在明王朝初期,北元依旧有较大的影响力,存在复辟的可能性,而且当时的明王朝不过是一个新生的政权,面临很多内在的隐患。据《明史》记载称:“国珍杀怨家,遂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方国珍、张士诚的余部还在海上敌对明王朝。由此可见不仅仅在西南地区有残元势力虎视眈眈,而且在东南沿海还有一大批反对朱元璋的势力在等待时机。
在依旧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征讨北元,多次进行北伐战争无疑是正确的。北伐战争的胜利,极大的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同时也震慑了那些蠢蠢欲动的敌对势力,更重要的是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形象,真正做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树立了权威。无疑对于刚刚成立的朱明王朝是极为有利的。与此同时,也迎合了百姓的大一统的心理需求,使得朱明王朝有利于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巩固正统地位。
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虽然在明朝初期对待蒙古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对于大明王朝的威胁已经大大减轻了,再这样的背景下,出于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的目的考量,明王朝对于蒙古采取了以和为主的方针政策。对待蒙古实行安抚政策,或者进行封官等方式,最著名的应该属于明朝的朵颜三卫。据《明史》记载称朵颜三卫的分布“东起广宁前屯,立(历)喜峰近宣府为朵颜,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为福余,由锦、义渡辽河至白云山为大宁”。由此可知,明朝对待蒙古的怀柔政策不仅仅起到了安定边疆的作用,还有成为屏障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了可以安定边疆以外,还可以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交流。众所周知,明王朝在中后期实行“互市”政策,在边疆地区开设榷场。不仅仅有官方的,还有民间自发的,这对于边疆地区的百姓而言无疑是有利的。边疆地区百姓可以在互市的过程当中获得不少好处,而且还可以吸引大批商人入驻,从而达到了繁荣边疆地区的目的,也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
3、加强交流,有利于增强对朱明王朝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明王朝对于蒙古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还大力吸收蒙古人才,与此同时还极力加强蒙古族人与其他各民族的通婚,不仅仅如此,在实行大规模的“互市”交易的同时,无疑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有利于蒙古地区的安定,以及蒙古人对于朱明王朝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增强,从朵颜三卫死心塌地为朱明王朝服务就可以看出这一措施的有用之处。
三、总结
遍观朱明王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当时的情况而来的,是与时俱进的。具有连贯性与创新性,蒙古与朱明王朝之间没有再一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来看,而且趋向于认同,就可以表明朱明王朝对待蒙古的措施是比较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太祖实录》
3、《谕中原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