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6岁之前,忽必烈只是一位普通王爷,却不影响他建立元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6岁之前,忽必烈只是一位普通王爷,却不影响他建立元朝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4801825_121119019

忽必烈,这位元朝的开国皇帝,在36岁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王爷,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特别的权势。然而,正是这段看似平凡的岁月,为他日后建立元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15年,忽必烈诞生,此时他的爷爷成吉思汗、父亲拖雷正在攻打金国,经营中原地区。忽必烈,不是成吉思汗的"好圣孙",也谈不上是拖雷的"好儿子"。

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是拖雷嫡子,都是唆鲁禾帖尼所生,待遇却千差万别。忽必烈刚出生,还没认清谁是老妈,就被送给拖雷的小妾抚养。四兄弟里面,忽必烈是唯一不在母亲身边长大的。

父亲、母亲都还在,为何交给小妾抚养呢?据说是成吉思汗的意思,忽必烈诞生的时候肤色比较黑,成吉思汗觉得他很特殊,便让忽必烈离开父母。如此,忽必烈一生,与兄弟关系都算不上很好,毕竟不在一起长大。

1215诞生到1251年忽必烈负责漠南军务,期间36年,忽必烈啥也没有。亲兄弟、堂兄弟都出去打仗,用武力开创基业,成为一方诸侯,手握重兵。忽必烈貌似对武力不感兴趣,整天就读书,与从金国、南宋北上的文人往来,畅谈程朱之学。

1235年,拔都西征,诸侯王、将领的长子都要从征,其他儿子也大多上阵。这一年,忽必烈已经20岁,应该上阵拼杀才对。但是,忽必烈却不在其中,比他小的弟弟旭烈兀却跟着拔都去镀金。

1236年,阔端、阔出、铁木哥分3路南征,这是窝阔台大汗继位之后首次对南宋大规模用兵,忽必烈也没参战。此后,南宋、蒙古在两淮长期拉锯战,忽必烈也没有到场,跟军事活动没啥关系。

一代天骄的后代,居然不喜欢打仗,没有参与战斗,这是为何呢?忽必烈身体不适,患有足疾重要原因。没有机会上战场,就无法立功,没有威望,忽必烈想成为赢家,难度很大。

蒙古草原传统,幼子守灶,轮不到忽必烈,阿里不哥就比他有优势。忽里勒台大会博弈,竞选大汗,忽必烈更没戏。要知道,蒙古草原看拳头说话,没有军功支撑就想当大汗,概率是零。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忽必烈貌似与蒙古大汗无缘,更别说建立元朝了。但是,忽必烈却成为赢家,笑到最后,这又是为何呢?忽必烈懂得积累人才,探讨治国策略,一旦时机成熟,就能一跃而起。

时机成熟,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蒙古帝国一直在内斗,各方都在博弈,忽必烈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到大家都精疲力尽时,忽必烈才发起致命一击,而他早年打造的团队,则助力他取得最后胜利。

1227年,成吉思汗驾崩,遗诏是窝阔台继位,此后蒙古大汗也都是窝阔台家族继承。蒙古传统,成吉思汗有提名权,但不能直接授予,窝阔台能否当上蒙古大汗,还要经过忽里勒台大会,看谁拳头硬。

1229年,漠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拖雷手握重兵,起初并没有表态,跟窝阔台博弈了44天。最终,拖雷支持者有限,只能拥戴窝阔台,并重申成吉思汗遗诏。

1232年,窝阔台班师途中,毒死拖雷。1241年,窝阔台驾崩,本想传位皇太孙失烈门,但乃马真皇后不同意。如此,乃马真摄政5年,为长子贵由营造声势。

1246年,贵由当选大汗,直接处死跟自己竞选大汗的东道诸侯之首铁木哥。此时,铁木哥已经79岁,他是成吉思汗寿命最长的弟弟,是贵由的小叔公。

1248年,贵由出兵西征,准备消灭拔都,途中病逝。皇后海迷失想拥戴失烈门继位,拖雷遗孀唆鲁禾帖尼、拔都强烈反对,故而作罢。1251年,唆鲁禾帖尼、拔都操控下,忽里勒台大会推选蒙哥。

蒙古大汗的权力交接,充满了博弈、血腥,谁的拳头硬就能胜利,失败一方很倒霉。窝阔台系胜利,打击术赤系、拖雷系;拖雷系胜利,打击窝阔台系、察合台系。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老大、老四一个阵营,老二、老三一个团队,相互搏斗。

激烈的权力博弈,忽必烈并未受到牵连,因为他啥也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王爷而已,没人把矛头指向他。1251年,蒙哥继位,忽必烈迎来春天。蒙哥为了巩固权力,重用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就此腾飞。

蒙哥给忽必烈的权力是负责漠南军务,让他接管原来金国、西夏的土地,位于漠南的察合台系、窝阔台系诸侯,也是忽必烈管理。此时,忽必烈的地位,相当于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国王木华黎。

蒙哥重用忽必烈,不代表就绝对信任他,兄弟之间也在博弈。缺乏军政经验的忽必烈,为何躲过蒙哥的猜忌,并战胜阿里不哥,以及西道、东道诸侯,名义上称为帝国的主宰者呢?身边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

忽必烈身边人才荟萃,金莲川幕府各类人才都有,三教九流,国内国外精英,都聚集在忽必烈身边。金莲川幕府群,可以出谋划策,制定方略,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理财赋税,样样精通。

忽必烈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都离不开金莲川幕府支持。姚枢、刘秉忠、廉希宪、郝经、许衡,以及一堆汉地世侯,在忽必烈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他指条明路。

蒙哥猜忌忽必烈,以及阿里不哥准备行动,都是姚枢帮忽必烈破局。忽必烈初生牛犊,蒙哥给他总管漠南军政、民政。姚枢很聪明,建议忽必烈只管军务,不要插手民政,否则一旦形成势力,必然会被蒙哥打击。

忽必烈采纳姚枢意见,起初兄弟和睦,但忽必烈因打仗需要,又插手了民政,还治理得井井有条,引起了蒙哥以及蒙古勋贵的不满。蒙古勋贵不希望忽必烈损害他们利益,蒙哥不愿意看到忽必烈得民心,矛盾由此而来。

1257年,蒙哥设置钩考局,清查忽必烈辖区京兆、河南的财税问题,把忽必烈的亲信全部撤职。忽必烈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是好?姚枢建议忽必烈他家属送到燕京当人质,并亲自去蒙哥大营道歉,说明清楚。

蒙哥猜忌,忽必烈不是自投罗网吗?姚枢又把握确保忽必烈安全,只要察合台家族、窝阔台家族的压力还在,只要南宋还占据东南半壁,蒙哥就不会对主动妥协的忽必烈动手。

懂得进退,才能成就大事。忽必烈到了蒙古大营,蒙哥为他设宴款待,不断给他斟酒。忽必烈听从姚枢建议,时刻保持低调,以臣子身份见蒙哥,而能以家人或者兄弟。蒙哥每次敬酒,忽必烈都有退让,恭恭敬敬。

忽必烈妥协,虽说权力被剥夺,但身份、爵位还在,就有机会东山再起。蒙哥大汗防备忽必烈,漠南军政、民政都交给大汗亲信管理,忽必烈又成了一位闲散王爷,但他已经打下基础。

1258年,蒙哥大汗3路攻宋,忽必烈没机会,继续被冷落。不久,东路塔察儿作战不利,蒙哥才换成忽必烈督师。忽必烈刚进入河南,蒙哥大汗阵亡的消息传来,使者让忽必烈赶紧撤兵。

姚枢知道,忽必烈临时拼凑的"大杂烩军团",一旦撤退就必然涣散,忽必烈将一无所有。如此,姚枢建议忽必烈继续进兵,先攻打鄂州,取得战功,让这些人坚定支持自己,再考虑撤退的事情。

鄂州之战,南宋招架不住,贾似道妥协求和。姚枢让忽必烈见好就收,不要继续死磕下去,以免重蹈海陵王完颜亮的覆辙。姚枢明确告诉忽必烈:一旦阿里不哥登基,只需要一张圣旨,你只能束手就擒,结局比完颜亮还惨。

姚枢、郝经轮番劝说,忽必烈忠于撤兵,返回北方争夺汗位。1260年,忽必烈依托金莲川幕府,汉军世候、东道诸侯支持,率先在开平继位,宣布继承蒙古大汗之位。与此同时,阿里不哥在漠北继位,蒙古帝国同时有两位大汗,势必进行大战。

忽必烈、阿里不哥之战,再次见证了金莲川幕府集团的强大。没有姚枢极力劝说以及郝经的《班师议》,忽必烈开局就失败。没有廉希宪争取东道诸侯,以及快速拿下川陕,忽必烈就会遭受阿里不哥两面夹击,也让漠北草原的阿里不哥集团具备打持久战的本钱。

没有汉军世侯冲锋陷阵,忽必烈也无法重新组建怯薛卫队,建立武卫军,并借助他们支持搞定李璮之乱。元朝建立后,没有汉军世侯上阵,忽必烈很难同时迎战东道诸侯、西道诸侯,并远征缅甸、越南、爪哇。没有刘秉忠,就没有燕京。

没有阿合马、商挺、赵壁、赵良弼、张惠、赵炳、李德辉这些理财能手,忽必烈的宏图伟业从何谈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拼消耗。崇祯若是有金莲川幕府这些理财高手,估计大明可以多熬一百年。

36岁之前,忽必烈只是一位普通王爷,蒙古铁骑的赫赫战功,与忽必烈没啥关系。不参与军事战斗,对忽必烈也是一件好事,既避免成为打击对象,又能腾出时间来聚拢各类人才,打造建国的班底,虽说忽必烈一开始不是这么想。

1251年,36岁的忽必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成为最后赢家,除了自己能力足够强,也需要一个班底。此时,忽必烈早年积累下的人才,强大的金莲川幕府群体,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取得各路诸侯认可(元朝武力打服),奠定了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