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化基因激活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体验项目:传承千年的印染技艺“中国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化基因激活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体验项目:传承千年的印染技艺“中国蓝”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2001837_121106832

蓝印花布,这种以植物为染料的传统印染技艺,以其独特的蓝白图案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汉晋时期流传至今,蓝印花布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本文将带您走进浙江桐乡的蓝印花布世界,探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花开色白皆天趣,布印成靛出自蓝”,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植物作为染料,用传统手法在纯棉织物上进行防染,形成蓝白图案的古老工艺,以其清新天然的风格自成一派,表现出非凡的魅力,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在时间的漂洗中,它越来越散发出宁静质朴的气息,韵味独具。

去过桐乡乌镇的游客,总会对江南水乡那随风飘摇的一抹蓝白念念不忘。桐乡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农桑资源丰富。这为各类植物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染色植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历史久远,流传广泛。


乌镇草木本色染坊店

蓝印花布始于汉晋时期,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他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两人开始尝试把布染成黄色。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即所谓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渐渐地,当地人们用蓝草为染料,先是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再经过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工艺。这样出来的靛蓝色泽浓艳,亮丽而不妩媚。《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刮浆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是任何机械印染所无法达到的。


蓝印花布展示

桐乡蓝印花布的发展,至明清时最为繁盛,当时桐乡几乎每个镇上都有布坊和染坊,乌镇、石门、崇福等地,蓝印花布印染作坊便有数十家。康熙《桐乡县志》卷二载:“布,龙潭布、桐乡布、眉公布、陡门布、建庄布、乌镇布、筘布。”

清末民国初这些地区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其中以丰子恺先生祖上开设的丰同裕染坊创立最早,约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底金字的招牌,坐西朝东三开间,设有加工厂,雇佣染坊师傅。丰子恺老先生曾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望,可以看见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遗憾的是,抗战期间,丰同裕染坊毁于日军的战火。


丰同裕染坊

自从民国初年化学染料大量进口和现代印染工业兴起之后,民间的蓝印花布染坊便逐年减少。至抗日战争前夕,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仅存染坊20余家,新中国成立前已寥寥无几。为了做好蓝印花布技艺的挖掘保护,林汉杰1950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此后历经三年,迈步于江浙地区“蓝印田野”,系统调查浙江平湖、嘉兴、桐乡、海宁、吴兴以及江苏吴江等地主要印花作坊,搜集整理了蓝印花布的被面、枕衣、包袱、方巾、面巾、叉胸袋(肚兜)、围嘴图案纹样78种,整理出版了《民间蓝印花布图案》《民间彩印花布图案》专著2册,成为研究当时江浙地区民间蓝印花布纹样和形制的重要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桐乡蓝印花布这一传统产品获得了新生,培育出代表性传承人——崇福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周继明(1951年出生)和石门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哀警卫(1971年出生)。2003年,在征得丰子恺家属同意后,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哀警卫筹资兴建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请来原丰同裕染坊的老匠人沈桂林,按部就班跟他学习古老的印染技艺,既保持传统工艺的继承,又探索当代工艺的革新,以匠人之心,让古老的技艺重绽光芒,并开设了蓝印花布博物馆,最终在2014年,成功推动“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游客在丰同裕参观

近年来,桐乡市十分注重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保护与有效激活。

一是夯实根基,做好蓝印花布的挖掘保护。全方位掌握蓝印花布的流传历史、分布区域、发展现状、传承脉络等相关情况。复原了林汉杰《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一书中收录的所有78幅蓝印花布传统图案,并制成整套纹样纸板,收集蓝印花布传统纹样2万余幅,实物5000余件。

二是深化研究,拓展蓝印花布理论深度。通过走访各地传承人,收集传统蓝印花布实物、纹样图案等多种手段,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发表《桐乡民间蓝印花布发展之路的探索》《蓝印花布工艺的个性化表现方式》等论文,编辑出版《中国民间工艺染色》《土色生香》《世博印象——蓝印花布》《江南蓝印花布翎毛图谱》《桐乡蓝印花布》等书籍,即将出版国遗丛书《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国遗丛书《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三是创新发展,推动蓝印花布走进现代生活。举办传承人对话活动,承办“青出于蓝”中国传统染缬技艺传承人对话,发起并成立中国染缬联盟,为当今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样本。和清华大学纤维艺术及染织服装系、北京服装学院等专业团队进行深入合作,设计开发受年轻人喜爱的蓝印花布家居系列等衍生产品。


蓝印花布家居

四是保护生产,建成我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桐乡蓝印花布已建立“石门”“乌镇”“北京”三大展销基地,年均生产蓝印花布20万米,产品品种丰富,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基地之一。

五是展示宣传,建立蓝印花布专题展示馆。2016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蓝印花布展示馆新馆正式揭牌,馆内详尽展示了灰缬、夹缬、蜡染、扎染等四种传统染色技法的主要流程,并展出纺织、制版、拷花、扎染、蜡染、夹缬、彩拷、草木染色等珍贵实物资料2000余件。


蓝印花布展示馆

六是培养人才,实现蓝印花布有序传承。引进中国美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设计人才,定期给传承人和学徒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培训班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蓝印花布方向),培育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中级工艺美术师11名。


蓝印花布人才培训

七是走向国际,推动乡野土布变身艺术“中国蓝”。推出《乌镇印象》《三羊朝日》等作品,先后获得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银奖、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连续两年荣获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义乌)文交会金奖与浙江省“金牌老字号”等荣誉。2022年,传承人哀警卫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23年,传承人周继明参加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2024年,桐乡市成功申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体验项目为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培育项目。未来将实施非遗工坊提质工程,扩大非遗工坊展陈区域,在横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设蓝印花布工作坊,争创蓝印花布省级乡村博物馆;实施蓝印花布技能提升行动,举办蓝印花布高素质培训班、文化创意大赛,培育蓝印花布高能级人才、开发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实施蓝印花布“花式”宣传行动,拍摄蓝印花布宣传视频,展示蓝印花布历史发展过程;实施“蓝白”学术成果展,出版《丰同裕染坊》学术成果,完善“扎染”行业标准,进一步激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文化基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