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文解析伤寒厥阴病:为什么难治,在于阴阳错杂,虚实并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文解析伤寒厥阴病:为什么难治,在于阴阳错杂,虚实并见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3/20/71118911_1146707787.shtml

厥阴病是中医伤寒论中一种复杂且难以治疗的疾病,其特点是寒热并见、阴阳虚实夹杂。本文将详细解析厥阴病的症状、病因、与其他病症的区别以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中医概念。

厥阴病之所以严重且难以治疗,主要在于其症状的复杂性。根据伤寒论中张仲景的描述,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里的消渴并非单纯的多饮多尿,而是由于厥阴相火内炽,灼伤津液,热盛消烁造成的口渴,患者常自觉口干舌燥,饮水难以缓解。而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则是由于体内气机逆乱,相火循经上扰,冲击心胸,引发阵阵灼热疼痛,这种疼痛有时如灼如焚,让患者坐卧难安。

饥而不欲食的现象体现了矛盾的状态。相火内扰,胃肠有热,因此出现饥饿感;但因为肝木乘脾,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从而造成吃饭不香、难以下咽。如果体内素有蛔虫寄生,因胃肠环境紊乱,蛔虫不安其位,进食便易引发吐蛔的情况。至于“下之利不止”,实际是提示医者不能看见热象误下,因为厥阴病本来阴阳错杂,误下必然伤脾胃阳气,会导致清阳下陷,虚寒内生,泄泻不止。

在临床辨证时,厥阴证容易与少阳病混淆。少阳多为半表半里热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厥阴证虽有热象,却夹杂虚寒,且热多源自相火,部位集中于心胸、胃脘,还伴有厥逆、下利等虚寒表现。同时,它又与少阴寒化证不同,少阴寒化以全身性虚寒为主,如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而厥阴证则是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手足厥冷常与心中热痛交替出现。

针对厥阴病的治疗,主要依据其阴阳错杂、虚实并见的特性。常用的代表方剂是乌梅丸,方中乌梅酸涩敛肝,黄连、黄柏苦寒清热,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温热驱寒,人参、当归补气血扶正,诸药配伍,酸收、辛散、苦降、甘补俱全,以平厥阴之逆乱,治蛔厥、上热下寒诸症。

对于厥逆重者,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温通血脉,养血散寒,使手足得温;对于热利下重者,可以使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痢,这些都是后世论治厥阴热利的经典名方。

对于医家来说,精准把握厥阴证辨证,是学习伤寒,治疗疑难杂症最好的宝典。本文仅供科普,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