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什么意思?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听过《心经》吧,开头那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不是有点深奥?别急,咱们今天翻译这段话,看看这佛教的精髓到底是啥玩意儿。
观自在菩萨
首先,这观自在菩萨,其实就是咱们大伙儿熟得不能再熟的观世音菩萨。你看那庙里,“得大自在”的匾额比比皆是,说明啥?说明咱学佛的终极目标就是活得自在。观世音菩萨那当然早就自在了,so,他也叫观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
再说这“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咋理解?“行”嘛,就是用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啥?其实就是智慧,早期佛教那智慧只算是浅的,大乘佛教才是深层次的智慧。观世音菩萨用这个深层智慧一瞅,发现五蕴皆空。啥是五蕴?就是咱这生命体的五大组成部分:色、受、想、行、识。
五蕴皆空
说到五蕴,这五个东西凑一起,就有了一个生命体。这五蕴里头,色就是物质部分,比如你看东西的颜色形状啥的。受呢,就是感觉,眼耳鼻舌身五官感知外界的东西。想,就是把这些感觉汇总一下,形成个整体印象。行,就是行动,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识呢,就是分辨,这是啥,那是啥。这五样东西一凑齐,就有了你我他的存在。
缘起与无常
但是,佛教认为,所有东西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既然有聚就有散。这就叫无常,一切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比如说,咱们的生命也是由五蕴聚集而成的,五蕴本身也是因缘聚合的。所以五蕴本质上也是空的,也就是说,没有独立的主体性。
空的概念
佛教讲的“空”不是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我的。所以,看破红尘不是说啥都不存在,而是说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空的,因为它们都是暂时的、没有独立性的。早期佛教用因缘聚散来解释空,虽然有些道理,但在理论上还有些不足。
中论与缘起性空
大乘佛教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讲的是缘起性空。就是一切因缘所生的法本身就是空的,这个空和有是两个视角的两个方面。大乘佛教经典《中论》里有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讲因缘生的东西是空的,但它又有各种名称,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这就是中道。
性空幻有
这个空有不二,叫做性空幻有。性是本质,幻有是现象,现象和本质不能分离。我们要看到现象的空性,也不能无视现象的存在。性空不能离开幻有,幻有不能离开性空。这就是大乘佛教对空的理解,和早期佛教有所不同。
即色空
大乘佛教讲的即色空,就是不离开色来讲空。色是五蕴之一,五蕴皆空,这里讲的就是五蕴的问题。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生命体的各种因缘也是色空不二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佛教说一切都是因缘聚合的,既然聚就有散,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这就是空。早期佛教用因缘聚散来解释空,大乘佛教进一步发展为缘起性空,认为一切现象本质上都是空的,但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这就是性空幻有。这样理解起来,是不是感觉佛教的智慧也没那么深奥呢?
其实,不管是佛教还是我们现实生活,重要的就是看破现象的本质,活得自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