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所医科大学,从里面走出五院士,还“手握”量子计算机?
别小看这所医科大学,从里面走出五院士,还“手握”量子计算机?
蚌埠医科大学,这所位于安徽蚌埠的地级市医科大学,近年来频频传来好消息。从2023年11月教育部同意更名,到2024年1月正式揭牌,再到与本源量子合作成立全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这所低调的医科大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蚌埠医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在过去的60多年里,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最终于2024年1月正式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目前,蚌埠医科大学拥有2个ESI前1%学科,分别是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在全球进入ESI前1%的9207所机构中,蚌埠医科大学排名第3516,位居38.19%,较5月提升0.92%,较去年同期提升5.32%。在临床医学学科方面,该校在全球6305所进入ESI的机构中排名第2204,位居34.96%,较5月提升0.67%,较去年同期提升5.17%。在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方面,该校在全球1288所进入ESI的机构中排名第1027,位居79.74%,较5月提升2.62%,较去年同期提升17.34%。
学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3100余名(含留学生)。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一流、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高校高峰(培育)学科、30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省级特色专科,4个省级诊疗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11个。还拥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教育厅平台5个,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11个省级示范试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成果
蚌埠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出五位院士,分别是刘德培、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范先群,还培养出15万余名优秀医药卫生人才。此外,学校还涌现出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卢洪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军等为代表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和医学管理人才,以及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刘晓林为代表的大批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
量子计算与医学的创新融合
2024年3月,IBM在美国克利夫兰诊所部署了首台专用于医疗保健研究的医用量子计算机,开创了全球量子计算在医疗应用的先河。而在中国,蚌埠医科大学与本源量子达成合作,首次将国产量子算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量子计算以其指数级的数据处理速度,能够更精确地模拟生物过程,加速医药创新。例如,本源量子的量子图像识别算法在处理癌症图像时显著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2023年,蚌埠医科大学和本源量子发布国内首个量子计算医学应用研究成果——量子算力提升乳腺钼靶检测效率,国产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首次介入医学研究。
同年,全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高峰论坛在蚌埠医科大学举办,全国首个量子方向数据医学实验班在蚌埠医科大学开课。今年,蚌埠医科大学依托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继续探索量子算力加速小分子药物研发进程。今年12月8日,蚌埠医科大学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共同设立的“合肥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简称“研究院”)12月8日宣布成立。这是中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
蚌埠医科大学的成功证明,不能简单用985、211或者双一流来定义医科大学。这所低调的医科大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相信今后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