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越救济越穷?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学人》| 越救济越穷?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非洲在人口、教育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经济增长相对疲弱,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在扩大。
在许多方面,现在可能是出生在非洲最好的时代。自1960年以来,非洲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增长至64岁,翻了一倍多;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四分之三;自1970年以来,非洲大学生比例增长了九倍。非洲文化也正在获得全球认可,在2020年代,非洲作家摘得布克奖、龚古尔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今年,二十国集团(G20)将首次在南非大陆举行峰会。这些进步都预示着这片世界上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大陆前景光明。
而且,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可能出生在非洲。54个非洲国家的总人口在30年内翻了一番,达到15亿。联合国预测,到2070年,这一数字将再次翻番。21世纪剩余时间的大部分人口增长预计都将发生在非洲。这些新生代已经开始留下印记:源自20世纪独立斗争的政党正在失去新一代非洲人的支持,他们受过更好教育、与数字世界紧密相连。在过去十年中,近30位在任领导人在选举中落败。
社会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人口结构、城市化、政治和消费技术正推动非洲大陆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未得到经济转型的支撑。相反,非洲经济正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1960年,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非洲人均GDP约为世界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今,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当时,非洲地区与东亚发展水平相当;如今,东亚人的平均收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七倍。
南非智库安全研究所的雅基·西里尔斯指出,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表(见图表)时,不断扩大的差距“宛如一条张着大嘴的鳄鱼”,一条线向上攀升,另一条线几乎保持平坦。
就21世纪的重大挑战而言,非洲在推动世界人口增长的同时却日益贫困,这一事实与气候变化和核战争风险同等重要。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30年,非洲人在世界贫困人口中的占比将从1990年的14%升至80%以上。
救济减少,错失发展良机
尽管非洲大陆在21世纪初似乎开局良好,《经济学人》在2000年封面文章中哀叹“绝望的大陆”,到2011年则开始庆祝“非洲崛起”。但非洲的经济增长却昙花一现且相对疲弱。即使在2000年至2014年的经济繁荣时期,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仅为2.4%,而其他发展中地区不仅增速是其两倍多,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此后,尽管部分国家表现出色,但人均收入整体停滞不前。世界银行称撒哈拉以南非洲“十年来经济表现毫无成效”。
这引发了一个日益严重的担忧:非洲可能已错失良机。在2000年代,非洲经济受益于中国的商品需求和全球化浪潮。2000年代中期完成的大规模债务减免使非洲各国政府能够增加对学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更容易获得新贷款。
然而,说非洲浪费了所有机会并不准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非洲部负责人阿贝贝·塞拉西常常提醒那些强调非洲当前危机的评论家:尽管目前面临困境,非洲的现状仍比他90年代初担任埃塞俄比亚技术官员时要好得多。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30年后的阿克拉、坎帕拉和亚的斯亚贝巴会发展到今天这样,我会认为他们不只是喝了一杯浓烈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他在7月的演讲中如是说。
该地区确实有一些持续的成功案例值得称道。在过去60年里,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的经济增长迅速,基本跟上了世界其他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步伐。近年来,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等国也取得了显著增长。
但这些都是例外,而非常态。最大的经济体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发展尤其缓慢。早在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带来双重冲击之前,就有人提出质疑。正如2019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因德米特·吉尔在合著论文中所问:“非洲是否错过了发展的班车?”
在非洲大部分地区,贫困依然普遍,生产力增长仍然迟缓。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非洲年轻的人口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变革作用。泛非政策研究所-非洲经济转型中心主席梅维斯·奥苏-贾姆菲指出:“我们必须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他们不能永远背负‘未实现的潜力’这个标签。”苏丹裔英国商人莫·易卜拉欣爵士补充说:“未实现的期望,特别是年轻人的期望落空,会滋生沮丧和愤怒,这正是动乱和冲突的最佳催化剂。”
经济增长和充足的机会不仅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对应对气候变化也至关重要。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指出,全球20个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中,有17个位于非洲。2024年,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一种反复无常的热带天气现象)的厄尔尼诺阶段相关的干旱和洪水清楚地表明,农民的生计在极端天气面前是多么脆弱。洪水导致400万人流离失所,数千所学校被迫关闭。联合国机构世界气象组织估计,非洲国家高达9%的预算用于应对此类冲击。根据华盛顿特区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的菲利普·科菲·阿多姆最新研究,如果全球气温较19世纪上升超过2℃,非洲的农作物收入可能下降30%。
然而,实现增长所需的基础已经动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约半数非洲国家正面临“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通货膨胀率达50%或更高、财政赤字巨大、债务偿付成本占政府收入20%以上,或外汇储备仅够支撑三个月的进口。
融资日益困难。在资本市场上的美元借贷成本远高于2010年代。自2021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减少约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贷款达46亿美元,虽较本世纪初有所增长,但仍低于2010年代的年均水平。流向非洲的西方援助比例持续下降。
其他挑战同样令人忧虑。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至后冷战时期的最高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若世界分裂为独立的贸易集团,撒哈拉以南非洲将遭受最严重打击。政策制定者还担忧,随着自动化技术兴起,非洲将更难吸引曾推动亚洲崛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本特别报告将指出,若维持现状,非洲与世界的差距将继续扩大。非洲需要来自本土和国际的大规模投资。多数国家亟需发展更强大的私营部门、提高农业效率并改善治理。他们必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遏制腐败。只有如此,非洲才能实现其他新兴地区已经达到的生产力增长和经济转型。
要实现这些目标,当权者必须具有改革意愿。然而现实往往相反。非洲精英对大陆的未来表现出令人沮丧的自满。虽有例外,但这一代政治领导人普遍缺乏变革动力。企业领导人则在政治干预下不得不采取短视行为。这种状况可能让少数人互相致富并维持现状,但“一切照常”的商业和政治模式正在损害当代非洲民众的利益,也在侵蚀未来一代人的发展前景。
本文原文来自《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