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痛风 | HLA-B*5801 基因检测指导别嘌醇安全用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痛风 | HLA-B*5801 基因检测指导别嘌醇安全用药

引用
丁香园
1.
http://commercial.dxy.cn/article/830728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成为患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痛风的发病机制、别嘌呤醇的使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HLA-B*5801基因检测来指导安全用药,降低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都随之改变。高热量、高脂肪、高嘌呤食物在饮食结构中比例升高、酒文化盛行造成的过度饮酒、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压力,种种因素使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升高,威胁当代中国人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国痛风规范化诊疗的推广力度和患者的依从性尚不尽人意。2020 年,我国先后发布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实践指南》等,对患者实践与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痛风患者人数分布前三省份为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为痛风高发区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痛风白皮书》2017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 (MSU) 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有助于痛风的防治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别嘌呤醇

降低尿酸含量是治疗痛风的常规方法。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一线药物,曾经长期作为唯一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痛风和防止痛风性肾病、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重症癫痫的辅助治疗。别嘌呤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使尿酸生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的水平,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别嘌呤醇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就被推荐用于治疗痛风,广泛应用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肾功能不全、白血病化疗等疾病中,它的价格实惠,疗效明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管理建议(2016),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英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2017),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2020)[4]等国内外建议和指南都建议别嘌呤醇作为一线降尿酸药物使用[1-4]。

但是少部分服别嘌呤醇的患者临床上可出现轻重不一的皮肤过敏反应,从轻度的斑丘疹 (MPE) 到严重皮肤过敏反应(SCARs)。尤其对于亚裔人群,使用别嘌醇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过敏性药疹,甚至导致人死亡。

HLA-B*5801 基因检测指导别嘌醇安全用药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表达产物,主要负责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和诱导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可分为三类,其中编码 I 类分子中的 HLA-B 系列抗原的 HLA-B 基因有上千种等位基因,HLA-B*5801 等位基因是其中的一种。

研究发现,人类 HLA-B5801 等位基因与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s)包括过敏综合征(HSS),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 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汉族人群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 10%~20%,因此 2012 年美国风湿管理学会更新了痛风管理指南,其中建议使用别嘌呤醇前,对严重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中国裔汉族,韩国裔,泰国裔),应该进行 HLA-B5801 等位基因检测。2020 年更新的美国风湿管理学会痛风管理指南更是将 HLA-B*5801 等位基因检测范围扩大到非裔美国人。

总结

为了提高别嘌醇使用的安全性,我们建议痛风患者在服用别嘌醇前,进行 HLA-B*5801 等位基因检测,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Richette P, et al. 2016 updated EULAR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J].Ann Rheum Dis2017;76:29–42.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J]. 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 : 892-899.
  3. Michelle H, et al.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the Management of Gout [J].Rheumatology2017;56:10561059.
  4. J. D. FitzGerald, et al.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J].Arthritis Care Res. 2020;72(6):744–76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