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时一阵风,去后无影踪”,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要不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时一阵风,去后无影踪”,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要不得!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OTRAJU50530WJTO.html?spss=dy_author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其中重点关注了在基层调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通报指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调研过程中一些调研点与调研主题明显不符,增加了基层负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工作的繁重。近年来,各类层出不穷的调研活动让基层这根“针”更加不堪重负。当前在调研中存在哪些增加基层负担的问题?如何让调研回归本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形式主义调研,增加基层负担】这个话题。

“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

到基层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对基层调研工作的重视,各层级、各部门的调研活动日益频繁。不少基层干部向半月谈反映,在众多的调研活动中,不乏出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调研乱象。走马观花、提前“演练”、“包装”问题、只重填表……这些形式主义调研不仅未能有效推动工作,反而成为加重基层负担的隐形推手。

  • 部分地区的调研就是上车转一转,下车看一看,一个人调研,一群人陪研。最终的调研报告材料却往往还要交给没调研的人“爬格子”。
  • 调研还没来,调研报告先准备好了。
  • 上面来基层调研都是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给基层增加负担。
  • 越基层越多无奈,上面一句来调研,调研前,基层就要准备调研点的情况介绍,来调研时不仅要陪同调研,还要做好服务,调研后又要准备各种材料。
  • 基层调研既要领导所在部门人员写讲话材料,又要基层写一些准备材料,搞一件事情,总是在材料里兜来兜去。当时只道是寻常:调研和观摩是真的很耗时间和精力,做视频,做手册,写汇报,跑路线,打造观摩点,想想就头疼。
  • 今天报调研题目,明天交调研报告,最后的活就轮到写材料的人被逼着闭门造车。
  • 上级单位调研“时间短、任务重”现象非常突出,一项工作的调研没有十天半个月功夫根本不能了解情况,但实际上只有一天甚至半天到基层来走马观花地看一看。调研报告只能由基层负责“代笔”,基层要绞尽脑汁找自己的工作亮点、工作短板,甚至要自己给自己想办法解决短板,自说自话的现象层出不穷。
  • 每年有基层问卷调查,上面发链接,接着就把答案发给领导,要求按答案填写。
  • 突击式调研——上午10点下通知,下午3点报情况。
  • 还有问责式调研——这次来必须带着问责回去的那种。
  • 人是来“参观”的,问题是看不到的,调研报告是被调研方写的。早在你调研之前,问题、解决措施都已经准备好了。
  • 来时一阵风,前呼后拥一大堆,去后人空空,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要不得!

除了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形式主义调研乱象,不少基层干部还表示,名目繁多的调研活动挤占了正常的休息时间,让他们疲于应付,甚至影响了本职工作。

  • 领导调研喜欢周末来,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本来就要离家,周末好不容易可以回家,还要经常因为领导调研牺牲掉陪家人的时间。
  • 一群领导一辆大巴车,全体干部脱产沿路值守,周三来一批,周一开始守,周五再来一批,一周就过去了。上班时间路边走,下班时间加班做本职工作。
  • 今天一拨人,明天又一拨人,谁都不能怠慢,都得好好准备。结果就是正常的工作时间都用来应付调研了,自己本来的工作只能晚上或者周末做。
  • 我们这儿一个月时间里有半个多月都在接待调研组,甚至有时候一天之内要接待10多批调研人员。本来就人手不足,因为要接待各级各类调研组,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对正常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 调研本来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重复调研,周末调研,大量占用基层干部好不容易有的周末休息时间。有些地方周一调研,乡镇为了迎接检查,干脆周末不放假,把干部与家人的团聚时间用于准备资料,要知道大多数乡镇离县城较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也就周末。

“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

调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却一直难以根除。有基层干部表示,要透过发生在基层调研中的形式主义表象,看到背后暴露出的基层治理漏洞。

  • 形式主义调研,暴露出上级机关不敢直面问题,缺少担当意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有些时候也是平时功夫没下到位,等到检查时临阵磨枪,糊弄了上级领导,劳累了基层干部。
  • 调研不深入,不了解基层,政绩观偏差,一刀切,乱下指标和口令,是形式主义的内在动因。
  • 凡事必须“留痕”,不“留痕”=没干活。基层为了留痕而留痕,很多实事没时间深入去做,没精力去做,没动力去做。基层工作人员只能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
  • 出现多头调研、重复调研的原因是一些部门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导致基层单位频繁接待调研团,重复提供相同材料。
  • 一些调研团为了完成任务,匆匆下基层,匆匆写报告,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的建议脱离实际,难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最后只能成为形式主义。
  • 一些地方和部门将调研次数、调研报告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搞形式主义调研。
  • 个别领导干部缺乏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他们把调研当作“例行公事”,只求完成任务,不求实际效果。

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让调研回归本意

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避免“拍脑袋”决策的关键。倘若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加重基层负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才能让调研回归本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对此,大家普遍认为,根治形式主义调研,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从思想根源和制度机制上综合施策。

  • 应该从上到下改革调研方法,不要预设调研路线、调研地点。
  • 调研前一晚再通知,调研之前自己准备调研大纲,自己写调研总结。
  • 要选择合适的向导。既要有专业水平还需要接地气。行程要相对保密,必要时可分散分头行动,配备必要的取证留证设备。通过法律法规保障调研权利,有权留取必要证据。规范调研授权,对于阻碍调研或掩盖真相的,有权留证检举。撰写调研报告,必须由调研单位自拟,可参考部分基层提供的数据,但必须包含走访暗访以及实际核实的情况。
  • 有组织的调研和检查固然正式,但“默默无闻”的走访更能打动人心。这样不仅能真实了解基层情况,还能让基层干部告别加班加点做“功课”的烦恼。真正走进基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 说白了,调研就是需要深入人民群众真正的生活场景里去,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水滴自然能感受到大海的温度。
  • 一是“突击式”调研常态化,直奔经常接到信访的来源单位,临时性抽查正常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指标,一方面可以减少基层准备接待的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亲自核查举报的真实性。二是“减负式”调研全面化,应当禁止调研后过度做表格记录,适当拍照、宣传即可。三是要直接对接基层群众,听取群众真实的意见想法,防止刻意事先安排好“对象”应对各种问题。
  • 破解形式主义调研,强化调研管理是关键。要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管理,健全审批流程,对开展调研的目的严格把关,减少非必要的调研工作。
  • 要建立健全调研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科学制定调研计划,避免扎堆调研、重复调研,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却为何成了基层干部的“负累”?原因就在于部分单位和干部存在“为调研而调研”的现象和心理。走马观花、脱离群众、打卡作秀,这些为了调研而做的表面功夫,让调查研究成了“脚尖上的形式主义”,令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当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将基层调研纳入考核范围,对需要提交的调研报告也做出了硬性要求,这就使得一些没有深刻领悟调研意义的干部把调研当作“打卡”任务,把调研报告当作“交差”材料,甚至把调研次数当作“政绩”指标,导致调研工作偏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满足于“转一转、看一看、听一听”,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耗费了不少基层接待人员的精力,增加了基层的负担,最终的调研内容却空洞无物。

调研变“调演”,让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倾听基层真实声音的目的变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导致政策脱离实际、难以落地见效,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和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近年来,中央不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各地方也持续推出多项举措防止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回弹”,均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日前通报的这起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旅游式”调研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形式主义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并在整治过程中存在隐形变异、花样翻新的可能,整治基层调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

要根治形式主义调研顽疾,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调研的重要性,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要改进调研方式,多进行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的调研,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还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机制,把调研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避免调研报告“一写了之”“一报了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形式主义调研的查处力度,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行为严肃问责,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坚决破除形式主义调研,才能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