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
老年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带状疱疹的诊疗和预防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专家共识,全面介绍了老年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疾病,提高防治意识。
图片来源:央视网
流行病学特征
老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全球整体人群的发病率为35/1000人年,而80岁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812/1000人年。在中国,506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2.66/1000人年,超过80岁人群的发病率更是高达8.55/1000人年。此外,带状疱疹的终生罹患风险在普通人群中为20%30%,85岁时可高达50%。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所致。VZV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嗜神经性双链DNA病毒,可通过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在周围神经元的后根神经节、颅神经节或自主神经节长期潜伏。老年人针对VZV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易发生免疫失衡,导致潜伏感染的VZV被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劳累、应激创伤、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等。老年人常合并的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也是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典型老年带状疱疹
老年带状疱疹可累及肋间神经、腰骶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等多个神经区域。皮损出现前可有局限性神经性疼痛,随后出现红斑、丘疱疹、水疱等症状。老年带状疱疹皮损需要3~4周甚至更长时间方可消退,且更易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等后遗症。
特殊类型老年带状疱疹
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且症状更加严重和复杂。例如,眼带状疱疹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并发症;耳带状疱疹可导致听力下降、面瘫等症状;鼻带状疱疹则主要累及鼻翼下缘、鼻唇部等区域。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老年带状疱疹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但早期仅有疼痛而无皮损时,需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鉴别。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则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PCR检测VZV-DNA,以协助诊断。
治疗方案
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快速控制病情,减轻神经炎症和水肿,缓解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减少后遗症。主要治疗手段包括:
- 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有溴夫定、伐昔洛韦等,建议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尽早使用。
- 糖皮质激素:在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的基础上,可考虑系统应用以抑制炎症。
- 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钙通道调节剂等。
- 物理康复治疗:如低强度红光、紫外线照射等。
- 预防措施: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对70岁以上老年人保护效力高达91.3%。
图片来源:央视网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手段。对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推荐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分两剂肌内注射,间隔2~6个月。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高危人群,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图片来源:央视网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