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是什么意思,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
北京的“京”是什么意思,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
“京”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不仅代表了首都或都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析“京”字的原始意义,结合其在历史上的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京”,我们一般都理解为“都城”“首都”。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京,分别是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建康),北京(幽州)。
1、东京。东京古称汴梁、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隶属河南省。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国五大古都之一、八朝古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先后有夏、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开封定都。
2、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3、西京。西京即今天的西安,简称镐,旧称长安、京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年多年建城史。历史上包括周、秦、汉、隋、唐在内的总共13个王朝都曾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4、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早期是蓟、燕等诸侯国都城。公元938年以来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9月27日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另外我们知道的还有盛京、上京等。那么,当“京”作为“都城”“首都”时,它的本意是什么?
“京”在六艺上讲,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的“京”字形,象筑起的高丘的形状,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是“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但是,我们细细研究“京”字字形,会发现:“京”字上面是一点一横,中间是口,下面是小字。一点一横,代表太阳每天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口”代表一个高台,高台上面的平面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即“口”代表天文观测。下面的“小”其实不是小,而是三个点,即日、月、星。因此,京字实际上表示在进行天文观测。
观测天文可制定出历法,就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在农耕文明时代,进行天文观测的人以及他所在的那个地方,就具有了领袖和中心的地位。领袖所在的地方,也就成为众望所归的核心和中心,即政治文化中心,这就是“京”。那里人聚集多了,形成了一个城,即“京城”。《诗·曹风·下泉》中的“念彼京师”指的就是周的国都镐京;白居易《琵琶行》“辞帝京”指唐的国都长安。
“京城”是谁最应该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天子。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因为天子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所以居住于“京”的人当然是很多的。后来被引申成为与“个、十、百、千、万、亿、兆、京”相并列的数量单位。《孙子算经》中记载:“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穰,万万穰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
人多,“京”就有繁华盛大都市之意。《蔡邕·独断》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公羊传·桓九年》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扬子·方言》燕之北鄙,齐楚之郊,凡人之大谓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