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咋用才不伤身?
中药寒热,咋用才不伤身?
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中药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药性的寒热。这可不是说药吃下去是冰的还是热的,而是说药的性质。就像人有冷热体质一样,药也有寒、热、温、凉这四种属性。
为啥要分寒热?
中医讲究平衡,人体也一样。阴阳平衡了,身体就健康。如果身体偏寒,就需要用温热的药来补;如果身体偏热,就需要用寒凉的药来清。但如果用药过偏,就会打破平衡,反而伤身。
就像你感冒了,是风寒感冒,你吃很多清热解毒的药,不但好不了,反而会更难受,因为不对症嘛!所以,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体质,用的药又是啥性质。
啥是寒药?啥是热药?
简单来说,寒凉药一般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比如菊花、金银花、薄荷、绿豆等等,吃起来感觉凉凉的。温热药呢,一般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比如生姜、干姜、肉桂、当归等等,吃起来感觉暖暖的。
吃药咋能不偏?
这就要说到中医组方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寒热搭配。就像做菜一样,不能光有甜的,也得有点咸的,才好吃。吃药也是,不能光吃寒药,也不能光吃热药。
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明代有个叫万全的医生,他说“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成寒。” 意思就是说,养生治病的药,要避免过分偏热或偏寒,温药不能用太多,不然会变成热药,凉药也不能用太多,不然会变成寒药。
为啥要寒热搭配?
为啥要这样搭配呢?就是为了防止药性过偏。如果用药过寒,身体阳气就会受损;如果用药过热,身体阴液就会受损。就像夏天热得你快中暑了,你一直吹空调,也不行,身体会受不了,反而会生病。
所以,中医在组方的时候,很喜欢用寒热药搭配的方法。比如,在寒凉药里,加一点点热药,来制约寒性;在温热药里,加一点点寒凉药,来制约热性。这样,整个方子既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又不会太偏,对身体伤害小。
举个例子:
比如说,你冬天感觉手脚冰凉,有点怕冷,这是身体阳虚的表现。医生给你开了一个方子,里面可能有肉桂、干姜这种温热药,用来补阳气,但可能也会加一些当归或者白芍,来稍微滋阴,避免温补太过,上火。
家庭用药注意啥?
- 先辨体质: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体质,是偏寒还是偏热。如果自己搞不清楚,最好找中医看看。
- 别乱用药:不要看别人吃啥好,自己也跟着吃,很可能不对症。尤其是一些补药,乱吃可能会上火。
- 别乱搭配:不要自己随便把寒药和热药混在一起,一定要咨询医生。
- 注意用量:就算是适合自己的药,也不能吃太多,要适量。
- 多注意观察:吃药以后,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反应,如果感觉不舒服,要及时停药。
总结一下:
中药的寒热概念很重要,用药时要辨证论治,寒热搭配,才能达到平衡。大家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中医常识,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方法。但如果生病了,还是建议找专业医生,不要自己乱吃药。
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