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新教育实验中的"聆听窗外声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新教育实验中的"聆听窗外声音"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4/15/73096935_1134089568.shtml

"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实验中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隐喻,它不仅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一种独特的话语,“聆听窗外声音”是一种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隐喻。
“窗内”指相对单一的学校主体和正规学校教育。“窗外声音”则指制度化学校教育之外所有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世界。简单地说,“窗内”与“窗外”的关系就是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的关系。
“聆听”是相对于“观看”而言,也是一种比喻。两者都是把握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但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观看”(读书)作为获得知识、把握真理的主要通道,更信赖视觉把握世界的可靠性。事实上,“聆听”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他人、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认识世界、把握真理,具有同样至关重要的意义。
“聆听窗外声音”,实际上揭示了教育的基本问题。新教育深信,要实现教育的理想追求,就必须重新认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让师生参与社会生活、关注人类命运,应当成为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使命。
新教育倡导“聆听窗外声音”行动,旨在全面应答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生活世界的召唤与挑战,缔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基本内涵为: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要打破教育与生活的藩篱,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赋能教育,实现“窗内”与“窗外”的融通和互动,共同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要聆听窗外的“天籁、地籁、人籁”,聆听窗外的“风声、雨声、读书声”,聆听历史的回声、时代的强音、未来的召唤;
“聆听窗外声音”,不是单一的倾听,而是多维的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网络对话,与大师对话,实现心灵的深度共鸣与精神的高度升华;
“聆听窗外声音”,不是单纯地认识生活世界,而是走向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投身如火如荼的生活,参与充满创造的实践,书写改造现实和自我的生命传奇。
20多年前,新教育实验在启动之初就把“聆听窗外声音”列入了行动规划,并初步界定了“聆听窗外声音”的概念内涵: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在早期,新教育实验只是倡导学校把校外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作家、科学家、英雄模范、能工巧匠、行业代表请进来,让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至少听满100场报告,从小就能受到榜样的引领和鼓舞,不仅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更做一个精神高尚并具有创新精神和才能的人。
经过20多年的探索,“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们依据生动的实践样本和丰富的理论探究,对这一行动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聆听窗外声音”,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为引领,以实现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路径和丰富多彩的方法,充分拓展和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师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放眼世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陶冶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2024 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打卡处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教育与生活已经在更高阶梯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如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教育与世界的一体化,教育与个体生命自身全程的一体
化等等,但教育远离乃至背离生活的种种病症依旧没有根除,书本至上、知识至上、学科至上、科技至上的教育,导致儿童生活的诸多缺失。
1.身心体验的匮乏
对生活有了感触,才会有最基本的感觉;有了感觉,才会有充满情绪浸润的丰富感受;有了感受,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有了感动,才会有对生活世界融汇情感和理性的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建立合乎自身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满怀热情地拥抱和参与改造自我和社会的感性实践。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无法触摸时代的脉搏和召唤,会导致儿童心灵体验的荒芜和价值理念的坍塌,成为丧失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丧失信念和理想的人。
2.经验视界的偏狭
学校如果以拥有掌握人类的书本文化的优势自居,以将儿童禁锢于它所营造的狭窄的书本文化天地中为荣,教育者就会成为负面意义上的“掘井”人,校园就成为遮蔽大千世界的“井”,学校就必然培养大量“井底之蛙”。取得奥赛金牌的学生不能生活自理,踏入社会却不能自主自立。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教育实行应试教育,学生处于相对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对社会几乎一无所知,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一遇到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3.自由活动的萎缩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蕴藏的无限潜能,一直寻求通过丰富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艺术活动、实践活动等变成现实。尽管儿童在课堂、校园的学习也可以展现自己的活动天性,但书本文化主导的制度化学习对儿童的自由活动毕竟是有限制的,课外、校外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实践就成为儿童自由活动的广阔舞台。在书本至上、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儿童的活动冲动难以最大限度得到满足。缺乏了自由而丰富的活动,儿童的发展空间就显得狭窄而压抑,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就难以保障。
4.创造角色的缺席
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无一例外使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重申了创造
对新的世纪的重要性: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但是,创造只有在生机勃勃的生活体验中才可能实现。
因此亟待脱胎换骨式的教育变革。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生活这一教育的原点,这个原点也是儿童生命世界的诞生地。


2024 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现场,朱永新教授致辞

基于上述背景,新教育实验在新世纪之初及时提出的“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人的理论自觉与行动抉择。
1.“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人深刻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一种主动探索
我们之所以倡导“聆听窗外声音”,是因为有些学校用有形无形的围墙,把师生阻隔在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之外,关起门来实行封闭式教育,导致师生与现实社会脱节,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刷题模式中,消耗了生命的灵气,变成了社会生活的“陌生人”。
所以,“聆听窗外声音”旨在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聆听”各
方面的“声音”,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构筑教育共同体
的同时,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2.“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人深度关怀师生教育生活诉求的一种真切回应
新教育的质量观,不仅关注学业质量,更关注整个生命的发展质量,强调师生当下乃至一生的生活能否获得幸福完整的生命体验。孩子不仅要在语数外等学科领域获得高质量的学业成就,还要拥有丰富多彩的阅读生活、艺术生活、运动生活、研学旅行生活等等。
同时,美好的教育要给师生尽可能多的自由,要给他们更宽广的世界,带领他们进入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让师生过上精神丰富、意义丰盈的教育生活。
3.“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人精准把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一种积极作为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新教育认为,学校的格局有多大,未来孩子们的胸怀就有多大。学校里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未来孩子们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有多少英雄伟人到学校访问过、演讲过、交流过,就有多少英雄伟人的优秀品质扎根于孩子们心中。
如果学校关门办学,师生就会孤陋寡闻。如果教师缺乏人生阅历,就难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就难以点燃孩子的人生激情。“聆听窗外声音”,就是要引导师生与社会接触,与自然相融,与大师对话,听到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实的世界,寻找到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
4.“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人全面考察中外教育发展史的一种自觉传承
“聆听窗外声音”,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通与统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留下许多弥足珍贵、值得创造转换的思想财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杏坛之上,授徒讲学。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其乐融融。他还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从社会实践中考察学习,积累经验。明末思想家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题写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提出读书人要时时关心国家民族前途。20世纪伊始,欧美掀起了新教育运动,针对传统教育高筑教育与生活壁垒的弊端,提出了许多变革主张,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重要思想。陶行知师承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提出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让学生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之人。
“聆听窗外声音”吸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生活教育传统和西方新教育运动的教育理念,借鉴现象学哲学的“生活世界”观念,尤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新生活哲学思想,构建指向幸福完整的“新生活教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