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饮食结构与总热量摄入
合理饮食结构与总热量摄入
合理饮食结构与总热量摄入是糖尿病患者降糖的基础治疗手段,也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和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健康。
脂肪
- 总能量的 20%-30%;
- 饱和脂肪酸不应超过总能量的 7%,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摄入中功能比例达到 10-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超过 10%;
- 控制胆固醇过多摄入。
碳水化合物
- 占总能量的 50%-60%;
- 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
- 适量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安全的,过多摄入引起 TG 升高;
- 定时进三餐,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
-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不喝含糖饮料。
蛋白质
- 肾功正常:占总能量 15%-20%,保证优质蛋白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 推荐蛋白摄入量约 0.8g/d∙kg;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
- 摄入蛋白质不引起血糖升高,但可增加胰岛素反应。
相关建议
饮酒、膳食纤维、盐的推荐建议
- 饮酒:不推荐饮酒,饮酒时需将热量计算在总能量内;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g,男性不超过 25 g(15 g 酒精相当于 350 ml 啤酒、150 ml 葡萄酒或 45 ml 蒸馏酒)。每周不超过 2 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 膳食纤维: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g 纤维)、水果、蔬菜和全麦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每日摄入 10-14g/Kcal。
- 盐: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 6g 以内;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调味品或食物,例如味精、酱油、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脂肪肝与糖尿病
脂肪肝与糖尿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普通成人 NAFLD 患病率 10%~30%,其中 10%~20%为 NASH,后者 10 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 2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除可直接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和移植肝复发外,还可影响其他慢性肝病的进展,并参与 2 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由于多发于成年,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该病由多种病因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在高血糖的体内环境中,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等都会发生病变,进而危害心脏,肾脏,眼睛等器官。
糖尿病危害与预防
50%糖尿病患者首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得了糖尿病,等于发生了一次心肌梗死,积极治疗糖尿病可大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引起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 1%,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 14%。著名的 DCCT/EDIC 研究显示:加强血糖控制,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减少 42%。
糖尿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费用越少;糖尿病越晚治疗,效果越差,费用越高。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应贯穿始终。治疗方案需从“以血糖为中心”转为“综合管理模式。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全面达标可以带来长久获益。
“好”“坏”胆固醇之分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可将多余的胆固醇从动脉转运回肝脏,它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人体内需要一定数量的LDL-C,但多余的LDL-C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风险因素。运动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游泳等。运动量要适当以运动结束后不感到疲劳为适;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掌握好运动时间和频率,建议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1 小时;切记运动前不要吃得太饱,饭后不能马上运动。
戒烟限酒需牢记。远离烟草,珍爱生命。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要向香烟说“不”。戒烟应一次戒断,减量戒烟不可取。饮酒应适度。
饮酒需适度。低度白酒每天≤半两,或红酒 1 杯,或啤酒 1 瓶,每周≤2 次。过量饮酒,可使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如何预防脑卒中
怀疑缺血性卒中,需要早期识别,尽快就医。要学会及时识别: F 面瘫,口角歪斜;A 肢体无力;S 言语不清;T 迅速求助。
卒中一级预防:您要“一管一控”。定期医院复查,评估治疗效果也很重要。
一“管” 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 坚持运动
- 戒烟限酒
- 心理平衡
一“控”血压血脂
- 控制血压
- 控制血脂
- 控制血糖
UKPDS 研究首次揭示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首要元凶: LDL-C。指南和强大循证证据一致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规范他汀治疗。糖尿病患者应长期进行血脂、血糖等全面综合管理。
卒中伴高血压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大大减低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预防卒中复发的措施如下
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控制血脂,控制血压。
卒中伴高血压患者应牢记 1234
- 坚持 1 天 1 片分子长效降压药;
- 测量血压的 2 个习惯:
- ①家测血压:清晨起床后 1 小时内服药前测量
- ②诊室血压:请于 6~10 点在医院诊室外测量
- 牢记卒中二级预防的 3 大基石:降压 降脂 抗血小板;
- 坚持每 4 周到医院随诊一次。
脑卒中临床症状及易患因素
脑卒中发病有哪些症状?
- 突发颜面部、上肢或下肢的无力或麻木,尤其发生于单侧时;
- 突然言语困难或语言理解困难;
- 突发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复视;
- 突然行走困难或不能平衡;
- 突发眩晕;
- 突发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哪些人易患脑卒中?
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吸烟酗酒、年龄(55 岁以后更易发生中风)、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易患人群。
一定要注意防范卒中容易发作的时刻:
- 过分热衷于体育比赛,过度兴奋
- 从暖和的房间到寒冷的厕所,温度差会使血压升高
- 上厕所时用力
- 职场的压力,过劳
- 冬天洗澡
- 夏天的炎热、运动等会出大量的汗
高血压的危害
清晨(6: 00—10: 00)是一天中血压最高和波动最大的时段,也是卒中和心梗最高发的时段。
清晨高血压:清晨时段( 6: 00—10: 00 )的诊室血压超过 140/90mmHg,家庭自测血压超过 135/85mmHg。
大多数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有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头晕、头痛、眼花、失眠,高血压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
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大危险因素,如动脉硬化,眼底出血,冠心病,慢性肾脏病,脑卒中等等。
预防脑卒中
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饮食:
- 饮食种类多样化;
- 采用包括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适量运动:
- 一般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 运动量要适当,一般建议每周至少 5 天,每次 30-45 分钟为宜。
卒中二级预防:预防二进宫
到门诊看病的卒中患者中,约 40%是“二次以上进宫。一半以上(54%)的卒中患者在 5 年内将”二次进宫“。改变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远离卒中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