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制造“绿意盎然”
南京制造“绿意盎然”
近年来,南京企业、园区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绿色制造体系,让经济发展的“含绿量”节节高升。
2025年伊始,工信部“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江苏省工信厅“2024年江苏省绿色工厂(第五批)入围名单”陆续公布,南京市新增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以及40家省级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让生产更高效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核心基础单元,以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建设目标。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等7家宁企入选本次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2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久吾高科陶瓷膜材料主要用于对传统过滤分离技术的替代以及对过滤分离相关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服务、工业流体分离、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不仅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也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显著减少。”久吾高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资源循环方面,公司通过优化膜分离技术和水处理系统,提升了资源回收效率,推动了生产过程中物料的闭环管理。
通过优化制药工艺绿色合成设计,实现从研发到生产全生命周期绿色运营与低碳转型;通过优化重点产品注射用雷替曲塞针核心工艺,成功替代有毒有害试剂碘甲烷,实现废有机溶剂、固废排放量分别降低70%和95%以上……目前,南京正大天晴已建成高度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的花园式绿色工厂,满足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生产、低碳化运营等要求。
据悉,该公司还制定多项举措,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完成供冷改造、冷却水循环再利用、洗水回收再利用等系统改造,实现年节约用电约12.1万度(减少碳排放约78吨)、年节约用水约9000吨。
走进南京地铁列车“诞生地”——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生产车间,自动喷漆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精确对车身进行喷涂作业。尽管喷涂量较大,但现场几乎闻不到浓重的油漆味。
原来,该公司喷漆工序都已实现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相比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全面应用水性涂料大大减少了进入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同时通过高效喷涂流程与节约材料相结合,也兼顾了经济性。
产业园区加速“含新”“吐绿”
南京经开区是全市最早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的开发区。作为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名单中,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
大体量的园区怎么做到“含新”“吐绿”?数据显示,近年来,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建成光伏发电、化学储能项目36个,其中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6960万千瓦时,折合标煤8562.89吨,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4万吨;污水处理厂2024年废污水处理量1597.09万吨,中水回用率73.7%;环保产业园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26.83万吨,综合利用率88.49%。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自身的鲜明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导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出台了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增长。
绿色是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底色。作为江宁西南部经济开发园区,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经济和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的同时,智能化、数字化普及率显著增加。
截至目前,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30个,省级三星级上云企业累计56家、四星级上云企业累计5家、五星级上云企业1家,拥有爱尔集新能源、徐工凯宫、光大环保、双龙集团4家省级绿色工厂。去年12月,园区内滨江新材料产业园EOD项目启动,成为南京市唯一、也是首个纳入省级EOD项目库的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一体化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开发协同发展。
改造流程实现全链条绿色化水平协同提升
此次,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简称“南瑞继保”)继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后,再次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
据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是指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从设计、采购、生产到运输、储存、销售及报废处理,实现全链条绿色化水平协同提升的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则指工厂在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
南瑞继保主要从事电网、电厂和各类工矿企业的电力保护控制及智能电力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多年来,南瑞继保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设计、采购、生产、运输、废弃物回收处理等各环节,力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公司制定并完善能源资源管理、废弃物和污水噪音管理等制度规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工厂,持续优化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处置,倡导低碳环保出行,推进绿色办公,努力减少企业生产运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两年,南瑞继保积极响应江宁开发区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其在将军大道“保护控制装备产业园” 建筑屋顶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配置了电化学液硫储能,以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用电的自给自足;对于不足的部分,公司通过购买“绿电绿证”进行了补充。从2024年12月1日起,通过以上两项措施,南瑞继保实现了企业电力消耗的100%绿电替代,为探索“近零碳”工厂建设路径,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南京再加速
绿色低碳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近年来,南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滚动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
政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航灯”,是绿色发展的“风向标”。为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南京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架起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四梁八柱”,撑稳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大厦。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绿色发展的“加速器”。南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首答题”“必答题”,深入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4)》显示,2023年南京科技创业能力排名全国第三,部分基础指标摘得全国第一。科技创新的火花,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在南京竞相涌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展望未来,南京将持续优化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充分发挥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推动制造业全方位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