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烂尾烂鳃烂身病害防治全攻略
石斑鱼烂尾烂鳃烂身病害防治全攻略
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烂尾、烂鳃、烂身、烂鳍等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鱼苗阶段更为严重。这些疾病不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还会造成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疾病的成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石斑鱼烂尾烂身烂鳃烂鳍的成因与症状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烂身病高发,特别是鱼苗阶段的烂身最为严重。鱼苗烂身的最典型症状是“红头红嘴”,发病速度快,死亡量大,每年高温期发病率极高,给石斑鱼养殖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根据近4年的跟踪调查表明,石斑鱼烂身主要是哈维氏弧菌感染引起。病鱼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表现为全身不同程度的溃疡,解剖发现肝脏和脾脏充血肿大,后期会出现肝脏发白,脾脏发黑等症状。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
除了烂尾、烂鳃、烂身、烂鳍等疾病外,石斑鱼还可能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如车轮虫病、鱼虱病、溃烂病等。这些疾病通常由水质污染、寄生虫侵袭等因素引发,需要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预防石斑鱼烂尾烂身烂鳃烂鳍的方法
水质与底质环境的净化:放养前,应彻底清淤整池,暴晒池底,采用生石灰30ppm~50ppm进行全池泼洒,静置5天,泼洒均匀,不留死角,日常管理应倒池与换水。倒池后也应对池子进行清理并消毒处理,如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等消毒剂来消毒杀毒,每7天应消毒1次,保证水质、底质的生态环境良好。
挑选优质苗种:养殖初期苗种患病死亡,往往与苗种的质量有关,应挑选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无排脏现象的参苗为佳。
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应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一般每亩不应超过5000头,高密度养殖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造成水质和底质下降,污染加剧,苗种生长缓慢,容易致病。
水泥池标粗阶段防控关键点:减少筛鱼、搬池等操作,避免机械损伤;筛鱼、搬池后及时使用益海菌克原液药浴,防止伤口感染。少量多餐投喂,减少鱼苗互相“咬伤”。水源消毒处理,微流水或不流水养殖,并使用益海菌克原液来抑制石斑鱼弧菌繁殖。加强营养保健,增强鱼苗抗病力。
外塘标苗阶段防控关键点:老水或清水放苗,适当加大水深,晴天中午多开氧机,预防气泡病引起细菌感染烂身。
外塘养成阶段:投喂颗粒料,不用冰鲜饵料。勤改底,防止塘底污染严重,弧菌大量繁殖。保持水体稳定,多开增氧机,预防气泡病。少杀虫或不杀虫,避免鱼体损伤。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气。
合理换水:天气差,低温期(水温低于26℃)时鱼体抵抗力极差,要避免大量换水,因为换水易加重鱼的应激,且易引起池塘翻底、水变、水体不稳定,诱发疾病,增加死亡量。
日常管理原则:“四勤”,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检测和勤防病。每天早、晚对池塘进行巡查,检测饲料台网有无破损,特别是台风过后;观察鱼体摄食及活动情况是否正常,有无游泳较弱的鱼;有无残饵,做好相关养殖记录。
饵料的投放方法:首先要投喂营养丰富、不易流失、损耗较少的优质饵料,海参生长快、活力好、抗病能力强,应仔细观察海参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饵量,以免投饵过大,导致残饵过多造成水质与底质污染。
治疗方法
石斑鱼出现烂身后,少量多次使用抗菌药药浴(益海菌克原液),也可放到外塘。露天单养池每亩·米水体泼洒量为10-20ml,连用2天,根据水质情况以后每5-7天泼洒一次。混养池每亩·米水体泼洒量为10-15ml,连用2天,根据水质情况以后每7-10天泼洒一次。
本文原文来自济南祺茂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