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不只是「低嘌呤饮食」,这些才是重点
高尿酸血症不只是「低嘌呤饮食」,这些才是重点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合理的饮食管理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最新版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对患者的饮食建议进行了全面更新,提出了多个重要原则和具体建议。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关键信息。
近期,在基层为高尿酸血症(HUA)及痛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发现许多患者对饮食管理存在误区,特别是过分关注食物的嘌呤含量。最新版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对此进行了全面更新,提出了以下七个重要原则:
- 食物多样,限制嘌呤
- 蔬奶充足,限制果糖
- 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 科学烹饪,少食生冷
-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 辨证辨体,因人施膳
- 因地因时,则膳相宜
重点一:不应继续单纯依据嘌呤量决定食物
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将食物简单地按嘌呤含量划分为高、中、低三类,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最新指南建议,每日饮食嘌呤含量应控制在200mg以下。不同食材的嘌呤含量和吸收利用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重新评估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建议:
- 动物内脏嘌呤普遍高于肉类,应避免摄入
- 鸡蛋的蛋白和牛奶等,嘌呤偏低,可适当摄入
- 大豆虽然嘌呤高于肉类和鱼类,但植物性蛋白的嘌呤人体利用率较低,豆腐、豆干等豆制品在加工后嘌呤含量有所降低,可适度食用
每个个体对食物的反应程度不同,有痛风发作史的个体应尽量避免摄入既往曾诱发痛风发作的食物。
重点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但仍不建议治疗中常规使用
维生素C、植化学物等营养成分可促进尿酸降低。尽管果糖可诱发胰岛素抵抗,有潜在升高尿酸的负面影响,但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黄酮、多酚、钾、膳食纤维等成分可改变果糖对尿酸的影响作用。因此,水果的摄入与痛风无显著相关性。建议每日水果摄入量在200~350g。
但痛风急性发作期,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不建议常规补充维生素C作为治疗手段。
重点三:饮水选择多样性
在过去,白开水是较为合适的选择。最新的食养指南中提出更多的HUA/痛风患者饮水选择,优先选用白开水。其次还可选择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但需避免摄入浓茶、浓咖啡等,尽量不摄入生冷饮品。建议每天摄入水分在2000~3000mL,尽可能维持每天尿量在2000mL。水分可分为早中晚合理摄入,多次饮用,但至少有一次在500mL。
HUA或痛风控制尚可的患者,可限制饮酒。但痛风急性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不饮酒。
重点四:地域辽阔,应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生活
膳食习惯是诱发痛风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还包括感染、应激、精神压力等。结合季节、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合适的饮食建议:
- 春节养肝: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 夏季暑热:食物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好,推荐吃丝瓜、冬瓜等。少吃海鲜,动物内脏、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好。少吃生冷
- 秋季暑气逐渐消退:饮食上建议少吃鱼,虾、螃蟹。推荐吃莲子、莲藕、百合等甘凉润燥之品
- 冬季温补:注意保暖御寒,膳食上建议控制火锅、烤串、肉汤等摄入。由于低温是诱发痛风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季节交替的时间段,如秋冬季、夏秋季等,夏季使用空调应注意避免温度过低。在炎热和/或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如增加水摄入量,以尽量减少反复痛风发作的风险
重点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及习惯,个体化推荐食谱
成人HUA及痛风可选择食物清单(表1):
临床工作中,痛风可分为三个时期(表2):
时期 | 特征 | 饮食建议 |
---|---|---|
急性发作期 | 疼痛剧烈,关节红肿热痛 | 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多饮水 |
间歇期 | 症状缓解,但尿酸水平仍高 | 保持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 |
慢性期 | 关节畸形,功能受限 | 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 |
在既往传统的痛风病程则分为:无症状HUA时期、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间歇期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时期。在食养指南中,将不同时期的痛风状态,推荐出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等因素下全面绿色健康的饮食食谱。这些食谱同可供患者本人参考。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 (202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 医学会,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 (实践版,2019)[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6):486-494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痛风诊疗规范 (2023 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23.62(9):1068-1076
- Fitzgerald JD, Dalbeth N, Mikuls T, Brignardello-Petersen R, Guyatt G, Abeles AM, Gelber AC, Harrold LR, Khanna D, King C, Levy G, Libbey C, Mount D, Pillinger MH, Rosenthal A, Singh JA, Sims JE, Smith BJ, Wenger NS, Bae SS, Danve A, Khanna PP, Kim SC, Lenert A, Poon S, Qasim A, Sehra ST, Sharma TSK, Toprover M, Turgunbaev M, Zeng L, Zhang MA, Turner AS, Neogi T. 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0 Jun;72(6):744-760.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 Neogi T, Chen C, Niu J, Chaisson C, Hunter DJ, Choi H, Zhang Y. Rel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o the risk of recurrent gout attacks. Am J Epidemiol. 2014 Aug 15;180(4):372-7.
- 中华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 痛风诊疗规范 [J],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6):4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