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未来五年AI或淘汰2600万个工作岗位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五年AI或淘汰2600万个工作岗位
五一假期过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数字化以及绿色能源转型等将导致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其中,AI将淘汰多达2600万个记录和行政职位,但同时也会创造6900万个新工作岗位。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新型职位、人工智能将淘汰更多低技能职位、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
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新型职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也催生了许多新型职位。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未来五年内,全球将新增69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与技术和数字化相关。增长最快的职位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商业智能分析师和信息安全专家。这些职位都需要具备高级的数据分析、编程、创新和沟通等技能。
从绝对数量来看,数字商务将创造最多就业岗位:新型数字化职位的数量预计增长200万个左右,比如电商专家、数字转型专家以及数字营销和战略专家等。这些职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洞察、客户服务、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技能。
除了技术和数字化领域外,绿色转型、ESG标准和供应链本地化等宏观趋势也是创造就业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全球国家寻求更多可再生能源来源,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和太阳能安装和系统工程师等职位的需求将高涨。投资也能创造更多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职位,比如可持续发展专家和环境保护专业人士,这些职位预计将分别增加33%和34%,从而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机会。
此外,教育和农业领域的工作机会净增长幅度最大。教育行业的工作数量预计增长10%左右,即新增300万个职业教育教师职位、大学和各类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农业专业人士的职位,尤其是农业设备操作员、农产品分级员和分拣员等,预计实现15%-30%的增长,即创造4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也将淘汰更多低技能职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对一些低技能、重复性、标准化的职位产生替代效应,导致这些职位的需求减少或消失。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未来五年内,全球将减少8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是记录和行政类的职位。约75%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报告预计AI将淘汰多达2600万个记录和行政职位,比如收银员、票务员、数据录入和会计等。这些职位通常需要较低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模拟和替代。
除了记录和行政类的职位外,其他一些低技能或中等技能的职位也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比如,制造业中的装配和机器操作员、建筑业中的建筑工人、服务业中的客服代表、餐饮业中的厨师和服务员等。这些职位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或人际交往,但也可以被机器人或智能软件所取代或辅助。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未来五年内,这些职位的需求将分别减少15%、9%、6%和4%。
人工智能对低技能或中等技能职位的替代效应,会加剧就业极化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一方面,低技能或中等技能劳动者会面临失业或降薪的风险,他们可能需要接受再培训或转行才能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会享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他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因此,人工智能会加大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化。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面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培养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创新思维、跨领域知识和通用技能等。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和再培训,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渠道和资源,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和就业稳定的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失业或转岗的劳动者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政府应该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防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协同效应。企业应该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探索以场景创新为导向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和再培训,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渠道和资源,帮助员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变化,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企业应该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实现人机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社会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人工智能发展氛围。社会各界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既不过分夸大其威胁,也不过分忽视其机遇。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宣传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贡献,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信心和支持。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倡导终身学习、自主创新、合作共赢等价值观,激发公众对人工智能学习和应用的热情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