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静坐气功入门指南:因是子静坐法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静坐气功入门指南:因是子静坐法详解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9/10/51510906_1137060545.shtml

第二章 练功之方法

原理既明,宜详方法。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静坐时之两脚,盘膝而坐。既以左脚胫加于右脚胫之上,复以右脚胫加于左脚胫之上。俗称“双盘膝”,佛家谓之“趺坐”。论其作用,此姿势之两膝盖必皆紧着于垫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身躯自然端直,不至前后左右倾斜。然初学者不易仿效(见图一)。

2、单盘膝:以左脚胫加于右脚胫之上,或以右脚胫加于左脚胫之上。此式有缺点,如左脚胫加于右脚胫之上,则左膝必落空,不能紧着于垫褥,坐者身躯易向右倾斜,反之则向左倾斜。初学者不能双盘时,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正,身不倾斜,则功效同一也(见图二)。

凡盘膝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指双盘膝而言)。初学盘坐时,必觉两脚麻木,可忍耐之,习久则渐感自然。麻木不能忍时,可以上下交换其脚,如再不能忍时,可暂松弛之,待麻木已去再行盘坐。凡麻木时应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术能自然恢复原状,经过一个阶段之苦练,盘坐时将永不麻木矣。

3、平坐式:两脚分开垂下,两手掌覆盖在膝盖上,两股两腿保持九十度直角,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略与肩立直(见图三)。

(二)卧式

1、仰卧:仰卧姿势,如平常仰卧一样,但将在脚跟加在右脚背后,两手安放在身旁,亦可交叉放在小腹上(见图四)。

2、侧卧;右侧卧与左侧卧均可,右侧卧将右手仰掌置头旁,右足稍曲,左足更曲,加于髋骨上。左侧卧亦同。但心脏在左边跳动,要被肺压迫,故以右侧卧为宜(见图五)。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心窝下降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在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下降之证,必须时刻注意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飘而不着力,久之自能下降,而重心方得安定。

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之形,本为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势可也。

腹之下部宜镇定。镇定下部即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运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也。宜先扫除各种杂念,而专心注意于脐下4.3厘米(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镇定。

(四)静坐时之两手

两手轻轻交握,贴于小腹之前,垂直于小腿上。交握之法,以一手轻握他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之形。以左手握右手或右手握左手均随己意。两手交握下垂之处,亦随各人之肢体而定,或在腹下,或在腹上,不必一定。两手交握下垂之指尖,悉任自然,不可稍有着力。

(五)静坐时之头部

头宜正直,面向前方。眼宜轻闭。本有主张两眼微开者,名曰垂帘。大抵坐时客易昏睡者,宜于两眼微开,若不昏睡,以闭眼为宜,因闭则心静也。口宜噤,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详后)。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内视术。常人两目之所视,均注乎于物,罔有能返视其内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攣援,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则妄念自然不生。

初学静坐者,往往有一种错误之见,常说;“未学静坐妄念较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此实为误解。因吾人之脑中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习静者,乃不自觉,及习静时始能觉之,此实为自觉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复练习,则妄念渐渐减少,决不宜因有妄念而缀学也。

静坐之功本可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在静坐时亦不可有追求愈病及健康之观念,才能使心意完全入静。一切纯任自然,无求速效,有如一叶扁舟,泛游于中流,弃桨舍帆,任其所之。静坐时两目闭合,不见外物,但外界之音响接于两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难处置,故宜收视返听,虽有音响,置诸不闻,练习既久,能养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念方可。

静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习时往往感觉心中苦闷,必须坚定不移,继续行持,久乃大效,有效与否,全视信仰。

四、呼吸(调息)

呼吸与吾人之生活机能关系重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食即死。殊不知呼吸比饮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饮食需花钱才可取得,故觉其贵;而呼吸摄取空中之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觉其贵也,但人若断食,七日不食方死;若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则不久即死,可知呼吸之于生命尤为重要也。静坐所用之方法有两种,分别解说如下。

(一)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即胸式呼吸,又称“顺呼吸”,是一般人平时所进行的呼吸。其呼吸方法是:吸气时胸腔后收,腹部膨胀;呼气时则相反,毫不用意用力,随之自然,腹部的起落幅度并不大,横膈膜的升降运动也较微,主要在练神。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呼吸器官,外为鼻,内为肺,肺叶位于两胸间,呼吸时肺叶一张一缩,有天然之规则。常人之呼吸,多不能尽肺张缩之最大量,仅用肺之上部,而肺之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之功用,故血液不洁,百病丛生,此皆不合自然呼吸之理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即一呼一吸必皆达于下腹之谓也,当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肺叶,肺底舒张,挤压横膈膜,使之下降。此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之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要之呼吸作用,虽司于肺,而其伸缩,常依下腹及横膈膜之运动,皆合乎自然之法,能使血液循环流畅。吾人不但于静坐时须用此法,并应在行、住、坐、卧等时亦应行之。今举呼吸调节方法如下:

1、吸气时,自鼻内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向下,腹部外凸。

2、呼气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上升,肺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3、呼气、吸气均渐渐深长,达于下腹,腹力紧而充实。有人主张吸气送入下腹后,宜停若干秒钟者,名曰“停息”,以余之实验,初学者不宜。

4、呼吸渐渐入细,出入极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宛如无呼吸之状态。能达到无呼吸之状态则无呼吸,无呼吸虽有呼吸器官,似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达到调息之极功。然初学者不可有意求之,须待练功精深,听其自然而成。

(二)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主张呼吸宜深宜细,宜达腹部皆与自然呼吸相同,但呼吸时腹部之膨胀与收缩完全相反,而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则目的相同。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今举呼吸调节方法如下:

1、呼吸宜缓而长,脐下腹部膨胀,其结果腹力满而坚。

2、脐下气满,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3、吸气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自膨胀,此时脐下腹部收缩。

4、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此时横膈膜上下受压,运动更灵敏。

5、胸部膨胀时,腹部虽收缩而非空虚。无论呼气、吸气,重心常安于脐下,使之充实方可。

6、呼气、吸气均宜静细,以静坐时自已不闻其声为合度。

古人有主张吸气宜比呼气加长者,今人则有主张呼气宜比吸气加长者,以余之实验,则呼与吸以长短相等为宜。

由此观之,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张缩,逆呼自然,而使横膈膜之驰张更甚,运动更易耳。因余静坐入手时,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本书采用之。然自出版以来,学者习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参用人功,非人人可学,不若自然呼吸之毫无流弊也。

(三)呼吸之练习

无论自然呼吸、正呼吸,其练习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同一姿势。

2、先吸短息,渐次加长。

3、呼吸之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于下腹。

4,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鼻为司呼吸之器官,鼻腔内有鼻毛,可以挡住尘埃。若口则非呼吸器官,若用口呼吸,则夺鼻之功,必渐至鼻塞;且尘埃入口至病。故无论何时,口宜闭,不特是静坐之要求也。

5、呼吸练习渐渐纯熟,逐渐加长,以长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钟时间为最。但不可勉强,顺乎自然进步为要,练习细长之呼吸,每日无论何时皆可为之。

6、静坐时应无思无虑,若注意于呼吸,则心不能静,故宜于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静坐之前后练呼吸,可在空气新鲜处练五至十分钟。

7,练呼吸时,吸气要想到气从头顶后脑慢慢沿背脊下达肛门,再从肛门到小腹上达喉头,开口稍稍用力呼出,于调和气血,大有帮助。

(四)心窝下降与呼吸之关系

前言姿势,已述及心窝下降之理。然则呼吸时于心窝之下降更有重大之关系,因心窝如不下降,则呼吸不能调节,静坐之功效,终不可得,故特再说明之。

初学者呼吸时必觉心窝处坚实,以至呼吸受碍不能调节,是因横膈膜不能上下运动之故,宜下定决心,坚持锻炼,不可退却。

凡觉呼吸窒碍时,切不可用力,宜任其自然,徐徐注意,达于下腹。

胸部宜任其松地,使血液循环时不至压迫心脏,则心窝自然下降。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人,能达于脐下重心,即为心窝下降之明证。

五、震动

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生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证。在震动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此时不可惊骇,当一任其自然。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各人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用意制止。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导此动力,自尾闾循背脊上升而达于头顶,再透过头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

自尾闾上行而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均不一定。

震动产生后,久之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受之,此时全身发热,愉快异常。

震动之理由,深奥难解。可能因血液循环,其力集中于脐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动,由动而生热所致。但何以能循脊骨上升至项而又下降于脐,实不可理解,而事实上确为我所经历。古人所谓通“三关”者即指此(见图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