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奇特多元的现代书法创作 ——赏识郝国良先生的书法艺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奇特多元的现代书法创作 ——赏识郝国良先生的书法艺术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24494

在当今书法艺术领域,郝国良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现代书法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更在创新与突破中展现了现代书法的多元魅力。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郝国良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书法界的重要地位。

当我走进郝国良先生的艺术殿堂时,总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浮想联翩!干练、豁达、和而不同的秉性与古拙、奇特、丰富多元的创新,形成了一组挥之不去的视觉效应,给书法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

郝国良先生的书作,对一般学书人来说,有些作品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认为离正统笔墨有点远。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书法取源皆来自传统,不过取法广泛,追溯较远;主攻两汉、魏碑,涉猎一些远古的甲骨、金文、石鼓等。然而,他的帖学功底也是比较深厚的,他自幼秉承家训,以唐楷颜体为基石,从做人到从艺都忠实地继承了颜真卿的精神和笔意,将颜体写得形神兼备。他为什么没有沿着颜体这条路走下去呢?当然是时代所然,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新时代里,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不可能沿着古老的路走下去,他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环境中去营造自己的艺术天地。

在中国传统书法的继承中,有两位正统书法的“反叛者”,一个是徐渭,一个是张瑞图。他们两人都是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激励下创作出“独知”的笔墨风采,具有强烈的个性张力。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偏执”创作,因而受到大多数正统书法继承者的谴责或否定。现在看来,徐渭、张瑞图的大胆创作普遍地受到现代人的赞赏和推崇,他们两人的创意比起现代书法的创作来还远远不及。

郝国良先生的书法创作和明代的这两位书法家的“偏执”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传统的“反叛者”,而是传统的继承者。现代继承与从前的继承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继承传统的领域远比前人要宽泛得多。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创作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创作出现了一些夸张变形、刺激感官的笔墨现象,这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并不意外。但事态的发展有些过头;什么事情一旦做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现代流行书风就是做过了头的非正常现象。还好,书协顶层针对这种现象,及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使书法创作回归到正统轨道,2004年的八届国展基本上纠正了那种脱离正统书法创作的非正常路径。但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势,把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书风一扫而光,使“守正创新”的理想变成了光有“守正”而缺乏创新机变的规则。我们现在反过来再看王镛、沃兴华、曾来德、白砥等现代书法家的大胆创新,还是有震撼人心的地方,他们这些人并不是没有传统功力,皆在深厚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书法作品。

现代书法继承的途径有这么几条:正统的路径是以二王、唐、宋、元、明、清为主线,我们的前人都是沿着这条路径临池创作的。第二条是以两汉隶书、先秦篆书为主。第三条是以魏碑为主要内容。第四条是以出土的民间书法如简牍、魏晋残纸、敦煌写经等为探索对象。郝国良先生的取法几乎含盖了这四条途径,成为现代书法走向多样性、多元化创作的一个缩影。

首先,他自幼学习颜体,根是正的。初学唐楷,几乎是每一位书法学习者必经的启蒙教育。不过取法有别,或学欧体,或学柳体,或学赵体(元),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有了不同的取舍。郝国良先生果断地舍去颜体,转向两汉碑刻,在这个领域里下过一番苦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从他创作的《联句:荷香醉人静,花气侵萝长》和《魏徵: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等作品之中可见其功力所在。后来他毅然转向《二㸑》,写出了他独特自由的风趣,得到了书法界的公认,如《诗一首:立马风陵望汉关……》《联句:黄龙驾云腾沧海,紫凤矫翮凌清宵》等作品。关于这一点,我想起了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不在人所共知处用功”,郝国良先生就是在人们皆不关注的地方用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清代的书法家郑簠,当人们都在学习赵孟頫的时候,他却专攻汉隶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清代隶书第一人,对后来的金农、郑板桥、桂馥等人都有影响;郑簠移步换形,另起锅灶,取得了成功。郝国良先生是具有智慧的当代书法家,他既能洞察评委们“猎奇”的心理状态,又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

当我们全面审视郝国良先生的书法创作时,发现他写二㸑只是冰山一角,其实他的涉猎与创造显得比他写二㸑更有观赏性,尤其到了七十岁以后,临池更加广泛,从两汉上溯到前秦的各种篆书,金文、石鼓、甲骨文甚至鸟篆一类,线条的丰富性和结体的通变性,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水平。线条的变化与形体的重新组合是现代书法创作的一个特点,难度很大,郝国良先生迎难而上,刻苦临池,大胆创新,在甘肃书法界独树一帜,成为现代书法创新的典范。

现代出土文物给当代书法家提供了前人无法获取的珍贵资料,也为他们提供了独立鳌头的支撑,我省的赵正和翟万益两位先生就是范例。大量的出土文物和现代科技印刷的高水平,使人们获得了终生不可穷尽的浩瀚资源。

郝国良先生的取舍是成功的,他对古拙之风有着强烈的偏好,这种偏好没有影响他的创作思路,而是增加了他的主体意识。学习二㸑先是他的主攻方向,后来成了他创作的参照,创作了许多与二㸑体式不同的艺术风格,他把这种古拙的风格普及到各种书体之中,其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皆有显著的特点,如行书《联句: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斗方榜书《龙》,行草书《联句: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等作品,不尽古拙,更显示出苍劲老辣的笔墨气势。

具有深度的现代书法家,既不流俗也不板滞,而是一种随法变机的艺术创作。郝国良先生具有很强的掌控毛笔的转换能力,线条的方和圆,处理的恰到好处,写汉隶、二㸑一类的作品,几乎用方笔,沉着冷静,明快峻利;写行草则是以厚重的圆笔为主,自由随意,气韵连贯;皆能表现出博大沉雄的气势力量。

往往使我叹为观止的是他大字附小字的斗方作品,如《大观》《平淡》《和为贵》等;“大观”的笔法来自汉魏碑刻和汉简的质朴随意,笔力苍劲,气势磅礴,小字源自颜体,具有很强的耐看性,线条的丰富性和结体章法的自由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和为贵》,大字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小字则显示着丰富多彩的技法内涵,往往使观赏者流连忘返。郝国良的创作好像随意,其实这种随意是千锤百炼后的自然流露,正如古人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后来我看到过他许多斗方,每一幅都表现着唯一性,不重复亦无庸俗。

郝国良先生具有甲骨笔意的《古诗词》书法创作,确是一幅随意、爽朗、风趣多变的上乘之作,运笔提按跌宕,线条粗中有细,结体机变有序,整篇章法大小相间,方圆兼施,疏密得当,斜正相倚,古拙朴茂,浑然一体;释文落款以颜体行书为基调,风趣烂漫,自然连贯,与正文妙配,相得益彰。此类作品还有《联语:林泉雨毕鱼儿出,圃囿风和燕子来》,这副对联线条丰富,结体章法机变古朴,配有随意自在的小字,确有令人感叹之妙境!他有时用冷僻、深奥的古体字和异体字,使作品表现出苍劲拙朴的深邃古意。

书法形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趋势,那种只看三幅便知全部的单项式书法创作已经成为过去。郝国良先生的书法创作线条丰富,结体奇异,章法独特,形式多样,往往给观赏者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他取法古朴、立意新颖,具有一双独立睿智的艺术慧眼,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书法的“意象”理念,也参考着西方文化的“抽象”观念,纵向取法,横向取意,真正达到了本然的自我存在,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为人们展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貌。

“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口号,包含着深层意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性与风格,而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跨越了千年的全新时代,而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蜂拥而至,一百余年挖掘出土了难以估量的历史文物,解开了许多历史谜团,也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浩瀚的艺术参考资源。这样的环境必定能够造就出笔墨多元化创作的佼佼者,郝国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以后能不能再产生出这样的书法家呢?我看很难,如今手机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杂乱,报刊的萎缩等等,使年青的一代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系统临池,思绪的紊乱和路途的迷惘,难以培养人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郝国良先生不断地转换手法,创造出奇特多样的现代书法,这样的临池与创作不会形成习惯有笔,也不会产生流俗之气。具有深度的现代书法创作,给观赏者带来的则是随法机变的创作手法,阅读者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其心绪始终处于波动不断的兴趣之中。

郝国良先生性格直爽,品德高尚,与人友善,助人为乐,是一位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的组织者。他军人出身,办事干练,做事缜密,在省老干部局工作期间,为许多书画家出谋策划书画展览,赢得了广大书画家的尊重和好评。

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状况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他曾有这样的观点:虽然“大厦林立”,但人们却无家可归,这个无家可归主要指人们的精神没有归宿之处。所以在他后来的哲学中提出了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人诗意地栖居”,“诗意”主要指艺术和美学,他提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存在的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靠的就是作品。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新时代里,“诗意的栖居”应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生存目标,在这一方面,郝国良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郝国良先生个人简介:
郝国良,号古岚,乐耕楼主,陕西汉中人,生于一九四八年,一九六五年入伍参军,一九八八年转业至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他幼承庭训,酷爱书画艺术,遍临唐碑汉刻,诸体皆能,尤以隶书见长。书法作品多次在中书协举办的国展上展出并入作品集。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前甘肃省书协副主席,曾为甘肃省书法家的建立和运作做过积极工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