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影像特点及案例剖析
脑出血患者影像特点及案例剖析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和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在CT和MRI上的表现特点,并通过一个具体病例展示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
脑出血一般指的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区、脑叶、脑室、丘脑等部位。脑出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血肿体积越大,预后越差。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和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检查手段包括头部CT和MRI。
CT表现
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与急性期)
脑内圆形、类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灶,CT值在50~80 Hu之间。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可形成脑室铸型。灶周水肿轻,血肿大者可有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
血肿密度逐渐降低,呈等密度。可出现下列征象:
(1)溶冰征象:血肿周边吸收,中心仍为高密度区;
(2)占位效应、灶周水肿:逐步明显,而后逐渐减轻;
(3)部分患者出现脑积水;
(4)增强扫描,病灶呈现环形或梭形强化,如中央部分出血未吸收时,可呈“靶征”。
慢性期
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
MRI表现
MRI在显示出血、判断出血时间和原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超急性期
血肿在T1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在T2上呈等信号、不均信号或高信号。
急性期
血肿在T1上略低或等信号,在T2上呈低信号。灶周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期
(1)亚急性早期:血肿中心在T1上仍呈等信号,外周呈高信号,且高信号逐渐向中心扩展;在T2上呈低信号。
(2)亚急性晚期:血肿在T1和T2上均呈高信号,灶周水肿,占位效应逐渐减轻。
慢性期
(1)慢性期早期:血肿在T1和T2均呈高信号。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
(2)慢性期晚期:典型者形成类似囊肿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但周围仍可见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
总之,MRI表现与血肿期龄关系密切。重症脑出血患者不易配合或耐受MRI检查,因此头部CT在临床实践中更为常用。
案例剖析
患者男,60岁。
突发左侧肢体乏力1天。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165/105 mmHg,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射存在,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下肢巴氏征阳性。
发病第一天,头CT提示患者右侧基底节区类似椭圆形血肿,中线结构稍移位。
发病第14天,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查体:血压150/100 mmHg,昏睡-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m,光反射迟钝,痛刺激左侧肢体活动少,左下肢巴氏征阳性。
发病第14天复查CT,亚急性期,血肿灶周水肿明显,出现溶冰现象,中线结构移位较前明显加重。
发病第28天,患者意识障碍较前好转。查体:血压140/90 mmHg,神志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射存在,左下肢肌力1级,左下肢巴氏征阳性。
发病第21天复查CT,为亚急性期,血肿明显吸收,血肿周围仍有溶冰现象,灶周水肿明显消退。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