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就能培养「数感力」,幼儿园到中年级都适用!
日常生活就能培养「数感力」,幼儿园到中年级都适用!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家长和教师越来越关注孩子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互动来培养孩子的数感力。这些方法适用于从幼儿园到中年级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学习效率。
每次进学校咨询,总有老师或家长会提出以下的疑问:“如何提升孩子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每次教到新的单元,孩子好像就忘了前一单元的概念,遇到题目又要重新解释一次……”“孩子在单一单元的表现都不错,但一到大考,就很容易概念混乱!”
108课纲上线之后,对于数学的要求,除了理解,还多了“活用”及“推理”,与问题解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息息相关!
数感要在上小学前就建立,包含日常生活中的数量概念、数字辨认、简单的加法等等,这些经验能让孩子建立“数字、数量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孩子能快速理解未来学到的各种数学概念。从小缺乏数感练习的孩子,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数学概念。
除此之外,通过举一反三的能力,链接新旧概念,就能加速学习效率。举一反三包含了“理解当下情境”以及“回忆及链接过去经验”两个部分,不论是否理解能力比较弱,又或是无法链接过去经验,都可能影响举一反三的表现。
专家解方:日常生活就能加强孩子的“数感力”
幼儿这样玩——
生活当中其实有非常多与数学相关概念,例如判断食物分量、数数看有几颗葡萄、认餐厅菜单上的数字等,这些就叫做“数感”。若孩子从小就有许多机会可以接触数学相关概念,提升数感,除了对于未来数学概念的理解很有帮助之外,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逻辑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数感无处不在
生活中藏了很多有趣的数学概念,平常我们可以善用吃东西、购物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练习点数、简单加法、比大小或是辨认数字等。
道具:生活物品
- 在吃蛋糕的时候,询问孩子“你数数看桌上总共有几块蛋糕”、“哪一块蛋糕上面有最多的草莓”、“你想吃多一点的草莓还是少一点的?”或是“你认不认得蛋糕上面插的数字?”等。透过生活中多元且有趣的情境,让孩子自然学习数学及逻辑相关概念,提升数感。
低年级这样玩——
升上小学后,孩子的数感会直接与数学理解表现有高度相关,除了基本的计算,还会学到比较抽象的单元,例如容量比较、面积大小计算、图形旋转等。若要协助孩子理解这些比较抽象概念,平日的操作经验,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建立就显得非常重要。
估估看
孩子上小学后,会开始学到一些“量”的概念,例如时间、容量、长度等,可以在自然情境下,带着孩子练习。
道具:日历
- 玩法1:讨论离下个周末去露营还有几天,可以带着孩子去看日历,除了数数看还有几天之外,也可以带着孩子数数看“一周有几天”、“这个月总共有几天”等。
- 玩法2:请孩子在心中默数1分钟60秒,数到了就举手,看看差多少。
- 玩法3:用视觉观察猜猜看两个东西哪一个是比较长等,建立孩子对于“量”的概念。
中年级这样玩——
孩子在低年级学到了大部分的基础运算后,升上中年级,概念的难度及复杂度提升,甚至会出现多个概念同时出现,例如四则运算、真假分数转换等,让孩子具备进阶、复杂的计算或思考的经验,能有效提升孩子概念理解及解题正确性。
购物体验
“购物”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其实涵盖了多个数学概念的日常活动,因此当我们带孩子去超市或量贩店购物时,可以鼓励孩子进行比价。通过购物情境,练习孩子数学概念的运用,同时也能提升进阶数学概念理解能力。
道具:文具用品
- 玩法1:A厂牌橡皮擦,5个卖30元,B厂牌橡皮擦,4个卖28元,请孩子算算看哪个牌子的橡皮擦比较便宜。
- 玩法2:加总所有东西的价钱。
- 玩法3:结账确认找钱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