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好真的会伤胃!中医解析情绪与胃病的关系及防治方法
情绪不好真的会伤胃!中医解析情绪与胃病的关系及防治方法
情绪低落时茶饭不思,情绪高涨时食欲倍增,这些日常体验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医学原理。从西医的自主神经到中医的肝胃关系,科学揭示了情绪与胃病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现象,并提供中医视角下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茶饭不思;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基础。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体诊疗科主治医师曹婧介绍,胃肠道是最大的情绪器官,胃肠功能对情绪非常敏感。
西医视角: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
为何情绪会引起胃如此的变化呢?曹婧解释说,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专门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此神经有独立的中枢,名为植物神经中枢。这一中枢位于延脑,受中脑二级中枢制约,最终都由大脑高级中枢控制。也就是说,胃肠的最高领导是大脑中枢,“情绪”是中枢神经的反应,必然会通过对自主神经的影响,而影响到肠胃等内脏器官功能。
中医视角:肝胃关系与情志调节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怒伤肝,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影响胃的气血流通,导致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此外,怒还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产生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所以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常常不思饮食,勉强进食就会导致胃脘饱胀不适。或者突然发怒,导致胃肠痉挛、出现腹痛,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气得胃痛”。
中医治疗方法
因此,中医在治疗因情绪波动引起的胃痛时,通常会采取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方法,通过调整情志、药物、针灸、按摩、功法等手段来恢复肝脏和脾胃之间的平衡,以达到缓解胃痛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能会开具具有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理气止痛作用的药方,比如说逍遥丸。常用的中药成分可能包括柴胡、白芍、香附、延胡索、甘草等。
除此以外,针灸和推拿按摩也可以改善患者胃痛症状。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穴位可能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等,这些穴位有助于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胃部疼痛,常用的按摩部位包括腹部、背部和相关的经络穴位。
预防建议
同时,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常练养生功法八段锦,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注意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制情志上的冲动,使怒气不生;以耐养性,遇事能够忍耐而不急躁生怒;避免过度思虑,思虑过多易使心神过耗,产生胃脘部不适的症候,建议少思虑以养其神。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