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
2024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
灵活用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传统的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作为一种创新型用工模式,灵活用工不仅能够为劳动者个人带来更多的灵活性,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灵活用工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灵活用工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灵活用工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学者阿特金森(Atkinson)于1984年提出了弹性企业模型,强调利用弹性及多样性方式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压力,增强企业抗市场周期性变化的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安德烈·弗里德曼(Audrey Freedman)在1985年提出了"非正式用工"的概念,认为非正式用工就是那些短暂的和对案性的庭情安排并提出了6种被广泛使用的用工形式。
勒帕克(Lepak)和斯内尔(Storey)认为,灵活用工的灵活程度会受到人力资本稀缺性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企业会根据这些因素对用工模式进行调整。
国内学者对灵活用工的定义相对统一,但在细节上略有差异。2003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首次出现"灵活用工"一词,拉开了国内关于灵活用工研究的序幕。
综合上述国内外灵活用工概念,本白皮书认为,灵活用工是指座佣组织在雇佣形式、工作方式、服务形态等方面较为灵活,且区别于传统标准用工的其他用工方式的总和(如图1),其本质是用工关系的灵活,目的则是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灵活配置。
图1:灵活用工的灵活性表现及形式
灵活用工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灵活就业与灵活用工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灵活就业侧重于就业形式的灵活性,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多种形式。而灵活用工则更侧重于用工方式的灵活性,包括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平台型用工等多种方式。
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灵活就业可以看作是灵活用工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灵活用工的范围更广,涵盖了更多类型的用工方式。两者都强调灵活性,但侧重点不同。
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概况
全球灵活用工行业发展历程
全球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经济衰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开始采用非全日制用工、临时用工等灵活用工方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平台型用工、远程办公等新型灵活用工方式逐渐兴起。
中国灵活用工的发展概况
中国灵活用工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本白皮书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行业分布:灵活用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达到35%;服务业占比28%;信息技术行业占比15%。
地域分布: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是灵活用工的主要需求地,占比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需求最为旺盛。
用工类型: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和平台型用工是目前最主要的三种灵活用工方式。其中,劳务派遣占比40%,业务外包占比35%,平台型用工占比25%。
灵活用工发展趋势和建议
发展趋势
企业灵活用工的发展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将更加注重用工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
灵活就业人员的发展趋势: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崛起和工作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选择灵活就业。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不断提升。
灵活用工服务商的发展趋势:灵活用工服务商将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服务商将更加注重合规性和风险管理。
政策发展趋势:政府将出台更多支持灵活用工的政策,同时加强对灵活用工的监管,保护劳动者权益。
发展建议
企业发展建议:企业应合理规划用工结构,平衡固定用工和灵活用工的比例。同时,企业应注重用工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用工管理制度。
灵活就业人员的发展建议:灵活就业人员应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灵活就业人员应注重权益保护,选择正规的用工渠道。
灵活用工服务商的发展建议:服务商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服务商应注重合规性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用工管理制度。
政府的发展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灵活用工的政策,同时加强对灵活用工的监管,保护劳动者权益。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灵活用工市场的监测和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从组织行为学上综述的发展建议: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灵活用工模式需要平衡组织效率与员工福祉。企业应建立公平透明的用工制度,保障员工权益;同时,员工也应提升自身技能,适应灵活用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