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早起、读书、反思,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曾国藩传》:早起、读书、反思,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湖南,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从屈原到毛主席,湖南曾涌现过众多的杰出人物。在这璀璨的星河中,曾国藩无疑也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他,不仅是晚清中兴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不过,早年的他并不特别聪慧,考秀才就考了六次都没考到。后来,他苦苦思考,改进方法,以前学了十几年没有学通的他,在第七次考试时感觉打通了关节,考中了秀才。
开窍之后的他,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再考举人、中进士、30岁进入了翰林院,并且在为官十年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走向了惊人的进阶之道。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他最推崇的品质——“有恒”,不无关系。他认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在一生中,他不断强调着坚持的重要性。
他所坚持的事,有很多,组成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包括早起、谨言、读书、反思、每日记录心得、每月作诗文、夜不出门、无时不慎等。其中很多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特别是早起、读书,和善于反思这三条,若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践行,大概率能助益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早起
曾国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就算是行军打仗之时也不曾改变。他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对全军将士也是如此。他带湘军的时候,要求他们凌晨3-5点就要起来,起来之后,有仗时打仗,没仗时训练。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他有个贪睡的毛病,曾国藩有意要他改正,便总等李鸿章一起吃早饭。六点钟吃早饭,李鸿章睡懒觉总赶不上,久而久之,搞得李鸿章也不好意思,只得早起。慢慢地,李鸿章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后来,李鸿章自己办事,才觉得早起让他受益无穷。
对于自己的家人,曾国藩也同样严格要求要早起。他把“早起”列为一生重要的功课,视“晏起”为败家之凶德,他对儿子反复强调说:“看一个家庭兴衰,只需看子孙有没有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假如子孙们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确实,一个家族如果子孙们都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往往意味着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从而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为家族的繁荣贡献力量。
读书
曾国藩的一生,手不释卷,即使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军务繁忙,他也读书不辍,坚持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读下一本。这就是他提出的读书不二。
曾国藩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读书。他一生中留下的学问很多,从他的成长历程来看,他大部分的智慧,都来源于读书。比如他的为官智慧,大多是从历史书籍中获得。他非常清楚,历史上享受大名大位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都是被名利所累。当一个人功劳太大,不仅遭受他人嫉妒,也会让朝廷忌惮。当他看到很多功臣凄惨的下场,毅然决定裁撤湘军,向朝廷表达自己绝无二心。
从书中,我们可以获取太多智慧。查理-芒格也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那些坚持阅读的人,思维往往更加开阔,见解愈发深邃,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反思
曾国藩不仅坚持早起,手不释卷,也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写反思日记。他写日记,从29岁开始写,几乎从不间断,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写。他曾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并进行了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他想起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
生活如镜,照见自我,常自省,才能日益精进。我们也可以学习起来,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逐一审视,分析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对不好的进行“痛改前非”。
结语
其实,人人都有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渴望,人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先从早起、读书、反思开始,一点点进步,持之以恒,再飞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