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全系列】棕榈目—槟榔亚科(中):椰子
【植物界全系列】棕榈目—槟榔亚科(中):椰子
棕榈目槟榔亚科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其中椰子是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王棕属和椰属的植物特征、生长习性、分布范围和经济价值等。
王棕属
王棕属(学名:Roystonea)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植物。该属共有17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当中包括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王棕。我国南部诸省区及台湾常见引进栽培的有2种。
形态特征
茎直立,乔木状,高达10-40米。
叶羽状全裂,呈2列或数列,羽片多数狭长,先端削尖,中脉突起,中脉背面常被鳞片;叶鞘形成一个大的“冠茎”。花雌雄同株,多次开花结实;花序着生于叶下冠茎叶鞘的基部,多分枝,花序梗短,具2个大的佛焰苞;花着生于直的或波状弯曲的小穗轴上,花3朵聚生(2雄l雌),顶部则着生成对或单生的雄花;雄花萼片3,分离,三角形,很短;花瓣3,分离,卵状椭圆形或卵形,大大长于萼片;雄蕊6-12,花丝钻状,在花蕾时直立,花药丁字着,基部箭头状;退化雌蕊短,近球形或3裂;雌花近圆锥形至短卵形,萼片3,分离,短,圆形;花瓣3,卵形,近基部合生;退化雄蕊6,合生成6裂的杯状,贴生于花冠基部;子房近球形,1室,1胚珠。
果实倒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近球形,宿存柱头在近基部。
种子椭圆形,胚乳均匀,胚近基生。
王棕
王棕(学名:Roystonea regia),别名大王椰子,棕榈科王棕属植物,原产古巴。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和台湾;全球其他热带地区亦有栽培。
生长习性
耐寒力较假槟榔低,在中国广州、南宁一线,已属栽培北缘,特寒年份有寒害,稍北的福州、柳州等地,已难越冬。抗风力强,能抗8-10级热带风暴。幼龄期稍耐阴,成龄树喜光。树干粗大,一般不作盆栽,偶有大盆栽植,作厅堂陈列。喜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不耐干瘦贫瘠,较耐干旱,亦较耐水湿,根系粗大发达,露地栽植宜挖大坎,施垃圾肥或腐熟饼肥等作基肥,以后每年施复合追肥1次或不施肥。老叶枯黄后,常挂在树上不脱落,需及时钩落,以免影响景观。
主要价值
中国南部热区常见栽培,较少作盆栽,主要为露地种植作为道树,或植于高层建筑旁、大门前两面三刀侧、花坛中央主景以及水滨、草坪等处,孤植或行植均宜。树形优美,广泛作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种。果实含油,可作猪饲料。
庭园观赏树和行道树,种子在原产地是家鸽的主要饲料,其茎和叶为茅舍的建造材料,所以在当地受到特别保护。
椰属
椰属(学名:Cocos)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1种,广布热带沿海地区。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岛屿、海南及云南有分布或栽培。
形态特征
直立乔木状,茎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羽片多数,明显地外向折叠。
花序生于叶丛中,圆锥花序式,佛焰苞2个,长而木质化。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聚生于花序分枝的上部,雌花大,少数,生于分枝下部或有时雌雄花混生;雄花的花萼3片,覆瓦状排列,花瓣3片,较萼片大,镊合状排列,雄蕊6枚,内藏,花丝粗,退化雌蕊极小或缺;雌花的萼片和花瓣各3片,卵形,覆瓦状排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枚,但通常仅1室发育,花柱短,柱头3枚,外弯。
果实阔卵球状,具三棱或不明显,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厚而纤维质,内果皮骨质,坚硬,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颗,与内果皮粘着,胚乳坚实,均匀,或一层衬贴着内果皮,中央有一空腔,内藏丰富的浆液,胚基生,与其中的1个萌发孔相对。
椰子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是棕榈科椰属唯一的一种大型植物,椰子是椰子树的果实,常见于热带地区。
生长环境
椰子属热带作物,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低海拔湿热地区,最适温度为26-27℃,年平均温度在24-25℃以上,温差小,全年无霜,阳光充足,年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以上,且分布均匀。
分布范围
椰子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亚洲、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23°S-23°N,大部分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及赤道滨海地区。椰子主产区为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等。中国的海南省、台湾、云南南部、广东南部诸岛、雷州半岛等热带地区有少量种植,其中海南省栽培总面积占中国的99%。
主要价值
椰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未熟胚乳(“果肉”)可作为热带水果食用;椰子水是一种可口的清凉饮料;成熟的椰肉含脂肪达70%,可榨油,还可加工各种糖果、糕点;椰壳可制成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也可制活性炭;椰纤维可制毛刷、地毯、缆绳等;树干可作建筑材料;叶子可盖屋顶或编织;根可入药;椰子水除饮用外,因含有生长物质,是组织培养的良好促进剂。此外,椰子树形优美,是热带地区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
脂肪酸:椰子油是椰子树最重要的经济产品。其固体胚乳(椰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但其脂肪酸组分与草本油料作物恰好相反,草本油料作物以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椰子油则以中低碳链的饱和脂肪酸为主。椰子油中月桂酸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月桂酸作为一种中链的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并且具有杀菌和预防艾滋病的作用。Naka等研究指出,月桂酸单甘油酯表现出显著艾滋病病毒抑制作用,其他所用杀菌剂对艾滋病病毒的预防没有任何效果。椰果固体胚乳在1-5个月时期尚未完全形成;6-12个月椰肉质量逐渐上升,脂肪含量也随着椰果的成熟逐渐增加,12个月龄时达到高峰,粗脂肪含量可达60-65%。研究表明,果实的成熟胚乳脂肪酸含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椰果胚乳从7-11个月,月桂酸(C12:0)含量从7.7%增加到49.6%,而棕榈酸(C16:0)含量从24%下降到8%,油酸(C18:2)含量从29%下降到5%,亚麻酸(C18:3)含量从24%下降到3%。过去的研究发现椰果胚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39%)、棕榈酸(33%)和油酸(28%);而叶片中主要是亚麻酸(49%)、棕榈酸(24%)和亚油酸(20%)。3个组织中的含油量也不同,其中叶片中仅有0.7%,成熟胚中的含油量为2%,而成熟胚乳中的含油量为40%。
蛋白质:椰子蛋白属于植物蛋白中的油料种子蛋白。成熟椰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8%,脱脂椰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8-12%,它们均属于椰子贮藏蛋白,是椰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可为椰子发芽提供氮源和能量。郑亚军研究表明磷酸盐缓冲液对椰子贮藏蛋白有较好的提取作用,椰子贮藏蛋白中有11-18个亚基,相对分子质量在12000-115000,此外还发现,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椰子所含的蛋白质的差异较大。根据溶解特性可将椰子蛋白质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性蛋白、酸溶性谷蛋白、碱溶性谷蛋白等。椰子蛋白质中清蛋白占30%、球蛋白占比例最大,为61.9%,醇溶性蛋白占1.1%,碱溶性谷蛋白和酸溶性谷蛋白共占4.7%。
其他:椰汁及椰肉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C、钾、钙、镁等成分。另外还有多种微量元素。
用途
a.食品
在椰子产地未熟椰子(嫩椰)的椰子汁是重要的饮料。椰子汁可以直接喝,也可发酵为椰子酒饮用。由于摘下后的椰子汁水会渐渐减少,可以通过椰子汁的多少来判断它已存放多久,椰子存放得越久其汁就越少。
椰子水是清甜爽口的消暑圣品;嫩椰的果肉似果冻,可生食,但越老的椰肉越硬。成熟椰子的椰肉高度纤维化,一般刨取出来晒干后可制成椰丝,也可用来榨取椰浆(即椰奶)或提炼椰子油,椰丝、椰浆都可以在烹调中使用。
b.椰奶
椰奶是将成熟椰子(老椰)的椰肉放在热水中捣烂后通过一块纱布绞出后得到的。它是一种黏稠、芳香及奶状的液体。剩下的含纤维的渣一般被用作饲料。在椰子产地地方人使用小工业来制作椰奶。加热消毒后的椰奶被出口。在烹饪、汤、汁和鸡尾酒使用椰奶。
c.椰子油
椰子油能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的伤害,因此被用在化妆品中,比如参在香皂、洗发精中更有清洁的功效。
1999年美国营养学家Bruce Fife出版《The Coconut Oil Miracle》一书指出,东南亚地区居民之所以很少患有心脏病,是因为椰子油所含的月桂酸虽然属于饱和脂肪酸,但其化学结构与有害血管的动物性饱和脂肪酸并不相同,前者属于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后者属于长链脂肪酸。
过去的研究认为椰子油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目前认为此数据是因为采用部分氢化椰子油来做实验(产生反式脂肪)。
但是在另一方面,椰子油仍含有高量长链饱和脂肪酸。
有意见认为非氢化的(non-hydrogenated)纯椰子油相比氢化油含较少反式脂肪,因此较有益健康。经过精炼的油品也容易使营养价值丧失。
由于椰子油对心脏和血管会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美国心脏协会等,都把椰子油列入应该避免食用的饱和脂肪之列。
d.医药用途
椰子汁的成分与人的体液类似,而且在椰子未打开前几乎是无菌的,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假如病人失血过多而没有血清的情况下可以将椰子汁如同无菌的盐水一样直接注入病人的静脉,此况在电影《我是谁》剧中便有使用,但风险仍然比注射生理食盐水大。腹泻病人喝椰子汁也有好处,因为人体很容易吸收椰子汁。
e.原材料
包围椰子核的坚韧的、硬的纤维可用来织席、地毯,填在垫子中和用作隔热材料。椰子壳可以用作杯子,也可制作乐器椰胡,此外亦是非常好的燃料,椰子壳制的炭是很好的木炭。椰子壳烧制的木炭是制造活性炭的原料,在所有果壳活性炭里,椰壳活性炭的品质最好。
⑤植物文化
a.文献记载
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公元前138年)写到“……留落胥余(一作“胥邪”),仁频并闾……”。“胥余”系“椰子”,“仁频”为“槟榔”,“并闾”指“棕榈”。《上林赋》是中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史料。”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出征云南时,命令将士砍伐椰子树,称“不令小邦有些异物,多食动气也”。果如此,说明诸葛亮对椰子有误解。但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云南在三国时期就有椰子栽培。”
晋代嵇含(公元304年)的《南方草木状》对椰子作了准确描述,苏东坡谪居海南儋耳(今儋州市),称椰子水为“美酒生林不待仪”,并赋诗称赞用椰子壳雕成的“椰子冠”。海南名人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称椰子“一物而十用其宜。””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椰子肉“甘,平;无毒”。“食之不饥,令人颜面悦泽”。椰子水“甘,温;无毒”。椰壳“能治梅毒筋骨痛。”
b.民间传说
关于椰子的来历,在中国民间有个传说: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
布迪椰子属(果冻椰子属)
布迪椰子属(学名:Butia),也叫果冻椰子属,是棕榈科的一属,其下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很多种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用来酿酒。
布迪椰子(学名:Butia capitata)又名冻子椰子,是棕榈科布迪椰子属的一种植物。原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与乌拉圭,中国黄淮流域及京津地区有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布迪椰子单干型,高达7-8米,直径40-50厘米,老叶基残存包裹于树干。
羽状叶长2.6米,弯曲如弓形,有羽片25-50对,厚革质,叶端尖锐,羽片沿叶轴两侧以对生或互生的方式呈2列排列,小叶片长0.4-0.7米,灰绿色,叶柄具刺。
雌雄同株;花序腋生,长0.8-0.9米,花序梗及花瓣均为紫红色,较鲜艳,果卵球形,高2.4厘米,直径2.6厘米,成熟时为橙红色;
种子圆形或近圆形,长1.5-2.0厘米,大小不均,表面粗糙,种壳坚硬,呈黄褐色。每核果有3室,内有3粒种子,果核上有与之相对的3个发芽孔,因此有时1粒“种子”能萌发2-3株幼苗。
产地生境
布迪椰子适生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环境,耐干热、干冷,耐寒性强,最低可耐-22℃的低温,是抗冻性最强的棕榈植物之一,可在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种植。布迪椰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在质地疏松、湿润的壤土中生长最好。
主要价值
园林:布迪椰子茎干笔直,形态优美,叶形规则整齐,适合列植,在较宽的道路两边用作行道树、以展现其群体韵律美,也可丛植,与草坪、花灌木配置,形成疏密有致、视觉疏朗的植物景观空间,孤植也是布迪椰子较适台的一种应用形式,孤植于草坪上,更能体现其个体气势与景观。
食用:布迪椰子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味酸甜,在南美洲被称为冻子椰子,果肉可制成果酱,用于做果冻和蛋糕,也可与面包色拉等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