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加速,如何打造传播功能良好的文化地标?
城市更新加速,如何打造传播功能良好的文化地标?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具象符号载体,不仅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形态表现,还承载着传递地方文化、赓续历史基因的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更加多元化,其可沟通性具体表现为沟通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沟通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沟通个体主体性和群体认同感三条路径。
在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今天,城市文化形态的单调在城市建设中相当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部分城市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内核都呈现出文化风貌与历史传承的割裂感和违和感。城市的建设者盲目追求外部表象的塑造,简单复制和生硬搬造成风,依赖程序化的表演和绚丽的灯光秀来追求暂时的噱头和热度,缺乏历史文化内核的注入,造成城市意象单一、固化的印象,无法达到城市文化地标意象传播的良好功能。因此,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要基于城市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以生动活泼的样态化解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冲突,更好地展现和传承中国的文化。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图源:黑龙江交通广播
重构历史记忆
拼贴历史现场唤醒历史记忆。历史现场凭借已有的意义系统,结合当代传播的特性,以“拼贴”的方式将现代元素进行文本创作,打造出融合历史记忆的空间景观。在城市文化地标中运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进行现代风格的拼贴,可以展现出当代设计者对历史现场的理解。例如,古风音乐是以传统乐器或传统旋律,加入古诗词内容,进行符号的拼贴而呈现出新的流行音乐风格,将之用于城市文化地标的意象传播中,能够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提炼历史主题再现历史记忆。可以通过聚集内容和提炼主题的方式再现历史主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对于主题的提炼非常多,其中“12秒的记忆”是将动态水滴形式与时间相结合,阐述1937年战争开始后每隔12秒便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将战争残酷的主题挪用至艺术装置中,以此把参观者的情感从抽象概念转移到具体客观存在的符号表达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转换为心理投射,达到意象传播的目的。
积累历史时间构建历史记忆。上海外滩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区之一,展现着上海的历史变迁。外滩完美地融合了哥特、巴洛克等西方历史艺术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文化的理念,在时间的积累中形成近代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缩影,使上海外滩不仅具备了历史在当代空间中的表征作用,同时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
上海外滩
图源:乐游上海
打造特色景观
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离不开景观的塑造,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地标景观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新媒介时代的情境主义背景下,城市文化地标意象的传播离不开商业景观的塑造,征用历史现场空间打造特色景观,可以运用历史现场中的艺术效果引发群体之间的共鸣,进而形成认同。
征用历史现场建构主题空间。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历史现场作为文化商品的展现形式,有利于营造出一个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新环境。南京的夫子庙、成都的宽窄巷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街区,就是以营造历史氛围,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构建的具有城市特色的休闲娱乐景观。
利用艺术效果制造场景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场景营销通过消费时间而营造一种现场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人们除了获得物质满足外,同时充盈了内心并达到精神的满足。在城市历史景观的打造中,利用历史元素符号与体验感有机融合,营造精神氛围和制造文化冲击,从而实现营销目的。
光之浮想艺术装置
图源:文明龙城
弘扬地域文化
我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塑造着人们生活与实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中,应当结合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渲染在场互动
城市文化地标在传播意象时加入体验式的历史现场,增强受众的在场互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体验式历史现场是以“身临其场”的游戏方式融入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中,将一种可供消费和展示的时间融入历史现场的空间中,将当下的人们从真实的空间环境穿越到历史的空间中。呈现历史现场不仅要回到特定的空间,而且依靠先进的媒介手段,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中呈现出历史现场感,营造出回到历史现场的情境中、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让受众身心多通道接触历史。西安大唐不夜城就是以唐朝元素打造的地标性街区,运用建筑、灯光、音效的配合,营造出“梦回大唐”的情景,并加入历史人物表演增强互动体验。“不倒翁姐姐”以唐朝女子的形象固定在一个重达500斤的纯金属半圆装置中,通过360度的旋转,突破了传统静态的展示,以握手、一颦一笑的互动方式给游客带来亲近性。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图源:陕西省文旅厅
发展融合传播
依托传播技术的发展,城市文化地标意象传播可以采取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多视角地在传播中呈现出全面融合的局面。部分城市文化地标除了搭载有优势的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同时推出自有的应用程序(APP),产生具有地标文化独特的历史现场风格及与自身特质相匹配的传播方式,依靠多渠道的传播媒介打造传播矩阵。
在城市文化地标意象传播中,为了体现历史现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要多重主体的共同努力。以官方媒体做正面引导,通过民间媒体丰富的创作主体和源源不断的传播创意,打破由于受众接受需求不同的传播壁垒,形成媒体间的多元传播,提升传播效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事业、提升国家文化事业软实力的重要政治任务。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民族身份和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景观空间经济相结合,开发出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城市文化艺术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有利于开拓中国文化景观市场,更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第三产业,塑造属于中国的景观文化国际形象,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文化体系的形成,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传播国家城市形象,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
重庆湖广会馆
图源:湖广会馆
这一趋势在全国各地的文化旅游项目中得到体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四季项目、上海电竞中心、河北“宴海如梦”沉浸式文旅产业基地、江苏九洲舜山的猪猪乐园、广东肇庆的儿童文化体育项目“有熊部落”和浙江衢州的围棋主题文旅综合园区等,都是这种趋势的具体体现。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开放,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还体现了中国在传播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