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指数基金发布"清盘"预警,ETF市场"快进快出"引发关注
一大批指数基金发布"清盘"预警,ETF市场"快进快出"引发关注
近年来,指数基金尤其是ETF产品规模快速缩水的现象引发市场关注。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已有23只指数基金发布清盘公告,235只指数基金发布清盘预警公告。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基金公司在ETF市场上的"快进快出"策略带来的问题。
规模快速缩水
信创ETF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数据显示,在2023年9月中下旬成立的5只信创ETF中,已有4只ETF的资产净值不足5000万元。其中一只信创ETF更是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ETF成立半年后规模即快速"缩水"的现象并不少见。此前发行的中证2000ETF、中证100ETF等产品,均存在类似的情况。据统计,2023年有近百只指数基金清盘,而2024年以来,已有23只指数基金发布了清盘公告。
快进快出的策略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刘思妍表示,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指数和赛道时,各基金公司纷纷推出相关ETF产品,扎堆发行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基金公司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成立规模本身就很小,在运行后很快沦为迷你基金;此外,近年来市场行情震荡调整,指数行情不佳使得ETF产品业绩无法实现投资者目标,导致资金流出,沦为迷你基金。"
以2024年为例,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最近三个月,全市场新成立了52只ETF。其中,今年3月初,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摩根资管、平安基金、银华基金、大成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富国基金、华宝基金分别成立了一只中证A50ETF。但热闹之后,产品同质化的"后遗症"开始显现。目前,各只中证A50ETF的规模已拉开较大差距。
如何突围
业内人士认为,ETF市场的良性发展仍需要多方助力。孙恩祥建议,第一,基金公司应不断调研,主动推出满足不同投资偏好的产品,增加市场需求力度;第二,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的良性监督和政策支持;第三,权益类产品风险性较高,金融机构应该长期宣传,为投资者做好投教工作,提高投资者对ETF等相关产品的认知。
同时,他提到,基金公司应加大投研力度,良好的产品业绩是基金公司强大竞争力的体现。刘思妍分析,基金公司应分工明确,设立专门的指数研究部门,对市场指数、国家政策和投资策略模型等进行深度研究,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增强产品的赚钱效应;在产品方面,基金公司应紧跟市场需求,挖掘具备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的指数,从长期视角开发优质的差异化产品,而对于现存产品,应系统化地完善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竞争力。
从产品创新角度看,招商证券定量团队建议,ETF新产品研发可关注宽基、跨境和债券等类型,注重差异化、战略政策导向。该团队分析,近几年市场主线尚不明晰,宽基需求和规模增速较高,并且宽基的市场容量极大,然而传统宽基赛道(沪深300、科创50等)渐显拥挤,因此后来者需要开发具有差异化和特色的指数,能够代表中国经济、资本市场和政策方向。目前跨境ETF主要集中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印度等ETF规模增速也较快,可以关注其他一些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较快的经济体,如东盟国家。
此外,债券ETF相对于场外债券指数基金具有交易便捷、可以质押回购等优势,虽然2023年国内债券ETF增速已达到近50%,但是整体体量相对场外产品,规模占比相对美国等成熟市场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本身在固定收益方面有较强研究能力和资源的公司可在债券ETF上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