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世家之百年丝竹乐声——《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
音乐世家之百年丝竹乐声——《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
江南丝竹,作为中国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千年而不衰。其中,上海汤家班以其家族式的传承和精湛的演奏技艺,在江南丝竹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6月,由汤家班整理的《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正式出版,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南丝竹:千年传承的吴越之音
“江南美景如画,小桥流水人家。吴侬软语达意,丝竹管弦传情。”江南丝竹,始于江浙、上海一带,乃“吴越之音”“苏杭之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久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写有名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从广义上来说,丝竹乐是一种以竹类乐器、丝弦乐器为主的小型乐队形式,曲风清雅、柔美、精细,以丰富的支声性复调织体以及自娱性、助兴性小型重奏音乐为特色。历代以来,它都会在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传播。
唐代,由于在浙江长兴、江苏宜兴地区有每年一度的选贡茶盛会,因此清明前后,各地的民间丝竹乐队、锣鼓班随品茶盛会相聚两地,为之助兴和相互争艳。丝竹、锣鼓班还会在各种舞台、彩船上演奏、表演,热闹非凡。他们演奏的曲目繁多且形式多样。晚唐诗人曹松对此写下“千宣绮罗浮画楫,两州丝竹会茶山。眼前便是神仙事,何必须言洞府间”的名句。可惜的是现在人们只见文字记载,却憾无谱相传。当时演奏的丝竹乐器已有笛、笙、琵琶、小三弦、嵇琴(类似拉弦乐器)等,与现今的丝竹乐器相差不多了。到宋、元时期,胡琴艺术的兴盛带动了丝竹乐的发展,再加上对地方音乐、戏曲曲牌等因素的融合,丝竹乐的旋律、音响变得更具美感。
到明、清时代,由于江南的交通发达,其经济、文化也随之繁荣,丝竹乐在江南的发展更加蓬勃。在较为重要的节庆、喜庆的各种场合中,丝竹乐还会加入不少的锣鼓和乐段,而且每次变化都不同。诸如“十番锣鼓”等也从那时产生、形成,并广为流传。清代道光年间的《嘉兴府志》对江南丝竹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其中“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华,江南有丝竹者”形象地点明了江南丝竹所采用乐器的类别、特性、音律及流传的地区。
那时,民间形式有“清客串”(业余)、“小堂名”(职业)之分。由于江南地方曲艺(如滩簧、昆曲、清曲、弹词等)的孕育、推动、促进和汲融,江南丝竹的面貌也为之一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919年周石僧的《国声集》刊载的有关曲谱可证明当时江南丝竹的乐曲已基本形成和逐渐定型的历史事实。
1911年,上海滩因经济的蓬勃发展,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由一批爱好丝竹乐的文人茶客自愿组织的“文明雅集”,成为当时沪上的第一个丝竹乐团体。继而“钧天集”“清平集”等先后成立,初步奠定了丝竹乐的民间基础。他们经常在庙宇、茶楼、家中等场所演奏、自娱。此后还陆续登上舞台正式参与表演,影响社会,也开创了丝竹乐活动的历史新阶段。2004年,江南丝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汤家班:百年世家的音乐传奇
在上海康定路1492号至1498号的汤家大宅门内,住着九户汤氏亲属,七八代人生长于此,早在民初就因善玩江南丝竹而闻名上海城内外,汤氏子孙几乎人人擅长江南丝竹、古典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等。于是,他们在19世纪80年代成立了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最初,乐团主要演奏丝竹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自1949年起,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开始在上海各地区表演,受到国乐界的赞赏而声名鹊起。在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之前,上海从未出现过这样一支全部由家庭成员组成的乐团,因此备受乐界关注。
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
20世纪50年代初,汤家班受邀在各地演出。汤良洲的小三弦、汤良德的二胡、琵琶的精湛技艺使汤家班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初享盛名。60年代后,汤良兴的琵琶在上海也开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汤秀娣、汤良甫、汤良忠先后陆续加入北京、上海的职业民乐团,兄弟姐妹六位已成为民乐届的中坚力量。
八大名曲:江南丝竹的精华
1993年,汤家六兄弟姐妹为母亲的80岁寿辰从世界各地赴沪。汤良德(二胡)、汤良洲(小三弦)、汤秀娣(秦琴)、汤良兴(琵琶)、汤良甫(助胡)、汤良忠(中阮)、俞逊发(笛箫)、李相庚(板鼓)、张金寿(扬琴)、周宏宇(笙)在中国唱片厂上海分公司录制了专辑《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其中包括八首乐曲。
1993年,汤氏六兄妹于上海唱片厂合影
左起:汤良甫、汤良兴、汤良德、汤秀娣、汤良洲、汤良忠
在舞台上演奏的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
虽然明、清的工尺谱把江南丝竹记录有序、保存有方,但由于工尺谱的节奏、速度、用音、字眼都标示得不太明确,给后人造成不少困惑。因此,汤家班在工尺谱的基础上对八首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乐曲做了细致的订谱、加工改编与精心整理,并采用现代乐谱形式,分别以五线谱总谱以及主旋律简谱的形式呈现。这些工作于2016年初步完成,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与修改,由章红艳担任主编,汤良德和汤良兴整理、修订的《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于2024年6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
项目中八首丝竹仙乐的乐谱大多建立在此前汤家班录制的专辑《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的基础之上,它们之中既有江南丝竹中流传最久、最广的一首古曲《老六板》,经常用于节庆场合与音乐会的乐曲《行街》,民间流传的较为古老的器乐曲《欢乐歌》,又名《倒八板》《阳八曲》《无工调》《凡忘工》等的《凡亡工》,又有一支江南喜庆婚典中最常演奏和最受欢迎的古老的曲牌之一《云庆》,与众不同、深具特色的汤家班演奏版本《花三六》,综合了《三六》《行街》等曲之精粹且加以层层变化、发展的《四合如意》,以及江南丝竹乐曲中最负盛名的典雅文曲《中花六板》。
书籍封面及内页
保护传承:赓续文脉的使命
江南丝竹,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以温婉与细腻闻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样式,更是一种生活与人文形态。《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的出版价值与意义在于:
首先,从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江南丝竹乐谱代表着珍贵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通过出版这些乐谱,我们可以确保这一独特的音乐传统得以保存,并传承给后代。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遗产,维护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其次,从文化交流与大众认知的角度看,江南丝竹乐谱足以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通过学习和演奏这些乐谱,人们能够增加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再次,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江南丝竹传承了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它可以作为音乐教育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吸引学生、家长以及那些热爱丝竹音乐的专业或业余团体,从而为音乐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江南丝竹乐谱不仅是音乐遗产,还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包括乐谱的出版、销售、乐器制作和销售,以及演出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这将推动与江南丝竹音乐相关的产业链的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
结语
在时代特性、个人文化格调、各地水土、不同语韵等元素的作用下,江南丝竹的不同风格和异趣行韵得以形成。江南丝竹的长处正是在于它永不定性、永有空间、永有个性、常演常新。《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的出版对保存汤家班丝竹音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们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认识,搭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加深对彼此之间文化的理解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4年3月27日,汤家班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江南丝竹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