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原来是古代的春节,又称为元旦,民国后,分为公历与农历并存
立春原来是古代的春节,又称为元旦,民国后,分为公历与农历并存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自然季节的更替标志,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上古时期的岁首节庆,到如今的民俗活动,立春见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立春的历史渊源、民俗传统及其文化意义。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描绘的正是立春时节的景象。
上古农耕文明时期,人们观象授时,依据斗转星移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形成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也称为岁节,属四立之一,反映冬春季节的更替。
立春的到来标志着进入了寅月,北斗七星指向寅位,天建维元,从寅开始,斗柄回寅,新岁开启,象征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含义。
现行的立春依据是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通常在每年公历2月3到5日交节。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除了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明显感觉到早春气息外,其他地区仍处于冬季。
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岁首节庆的民俗各异,历法不同导致岁首日期不同。一些地方将立春作为岁首礼俗的重点,而非阴历正月初一。汉代时期,随着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立春民俗逐渐被挪至阴历一月初一,立春成为单纯的节气。
节气习俗在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的社会条件下得到普及与丰富。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融合了原始信仰、祭祀、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自然与人文元素,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主张过新年。春节则不再使用“元旦”一词,民间习惯上仍使用农历,并将公历2月18日对应的正月初一作为新年之始。袁世凯继位后尊重民俗,于1913年批准正月初一为春节,即旧历新年,春节从此有了现代春节的含义。古代的元旦则演变为现在的春节。
据记载,周朝时为了迎接立春,天子会在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天子会亲自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进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唐代长安有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字画的风俗,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内容包括迎春、春色宜人、春暖花开等。人们还会在门楣上张贴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有的还会在门楣上画腊梅图。
宋代,宰臣以下的官员会在立春日进入宫廷相互祝贺。清代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会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会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春牛图,礼毕回署后,还会引春牛而击之,称为“打春”。
同时,在古代的立春习俗中,时常于立春前七日,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一一处理,并依据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件,酌情减免刑罚,目的是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如今,在陕西铜川一带,有戴春鸡的风俗。母亲会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日。女性会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在长安关中一带,人们会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和幸福吉利的象征。在橙城一带,女性会用各色布绺或彩色线编成布穗或产生各种麦穗,吊挂在小孩、青年人、牲口的身上,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还有春饼、萝卜、五辛盘等特色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这个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最好选择辣、甜、温和类食物。由于是肝旺的时候,建议食用豆芽、鸭肉、白菜、梨、绿豆、萝卜等降火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