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天堂,食在苏杭|最具代表性的苏杭美食你知道几个
身在天堂,食在苏杭|最具代表性的苏杭美食你知道几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却烟雨蒙蒙中的小桥流水、春花烂漫的亭台楼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来最令文人墨客难以忘怀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毗邻烟波浩渺的太湖,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在历史上很少有自然灾害或饥荒,从而各类产业得以充分发展,使得这片土地富庶繁华。范成大在《吴郡志》中便记载:“江南之俗,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于是,姑苏城不再只有园林和寒山寺,更诱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苏味。于是,一个个远道而来的人前来朝拜,姑苏城也不负众望,用一碗两碟三餐四时之味满足了一个个漂泊无依和饥肠辘辘的灵魂。
鱼类
苏杭都是江南水乡自然是在水中孕育出的钟灵毓秀,有秀水就一定有可爱的鱼,苏杭的特色鱼也是独有一番风味。
响油鳝糊
响油鳝糊是一道江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苏帮菜。吴中俗语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其意是说,入夏的黄鳝其营养价值最高,入秋后的黄鳝身价就大跌。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最注重在小暑前后吃黄鳝。而其中的一道“响油鳝糊”就是苏帮菜中的夏令名菜。
响油鳝糊因鳝糊上桌后盘中油还在辟叭作响而得名。特点在于鳝肉鲜美、香味浓郁、开胃健身。其中的鳝糊实则是一种比喻,并非真正糊状,而是芡汁浓稠,成菜基本没有汤汁,调味汁和酱色在芡汁的作用下全部裹在鳝丝上,形似糊状而得名。讲究是整盘菜吃完,盘底也不留多余的汁水。
松鼠桂鱼
松鼠桂鱼又名松鼠鳜鱼,是一道传统的宴客大菜,属苏浙菜系。以桂鱼为原料,经去骨、剖花、炸制,呈松鼠状,再浇上糖醋卤汁而成。这道菜成菜后,形如松鼠、外脆里嫩、色泽橘黄,酸甜适口,并有松红香味。当炸好的鳜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它便吱吱地“叫”起来,因活像一只松鼠而得名。
清代《调鼎集》中有关于"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鱼"是挂的蛋黄糊,而今天的"松鼠鱼"是拍干淀粉。古代的"松鼠鱼"是在炸后加"油、酱油烧"成的,今天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鱼"在造型上更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鱼"所难以比拟的。
糕点类
除了鲜美的鱼,苏杭的特色糕点也是非常多。但是以花为名透着花香味的糕点你有没有见过。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品尝品尝。
梅花糕
说起花香类糕点,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桂花糕”,但其实梅花糕在苏式小吃中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狮子头”里没有狮子,“梅花糕”里也没有梅花。而关于它名字的由来,凡是有点年头的小吃,总会有个传说,梅花糕也不例外。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松软可口、老少皆宜、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拍手称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如今的梅花糕在继承了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又加入小元宵、青红果、松子仁等,使其味道更加鲜美,外焦里嫩,而且有豆沙、果酱、果仁等十几种配制方法,用面粉、豆沙、白砂糖等十几种原料经特制炉具烘烤而成。上面的元宵“很糯”,葡萄干“很香”,里面的豆沙“很细”,熔化后白砂糖的焦香,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点缀,那有点韧劲儿的外壳包裹中的赤豆沙(或果酱),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愉悦口中所有待放的味蕾。
海棠糕
海棠糕与梅花糕一样,都是流传了多年的点心老字辈。这一道花色点心香甜可口、热食最佳,花色外形让人赏心悦目。独特的造型是因为放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来。海棠糕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表面再撒上饴糖,呈现咖啡色,入口香甜。
说起海棠糕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苏州城有一大户人家,有个丫鬟常将厨房做饭的剩料,加上赤豆和面粉等放在一块碗状的凹铜片上,再放入杂料和水,架到火上烤,香味撩人。那个七八岁的小少爷,闻到香味跑去嚷着一定要吃,后来一天到晚闹着要吃这个“塌塌饼”。老爷觉得不雅,取了这个海棠丫鬟的名, “海棠糕”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
最常见的街边海棠糕制作,是先把模具烧热,然后刷上一层油。把拌成浆糊的面粉倒入模具内,中间加入豆沙,再倒入面粉浆。扣上模具盖子,使模具内能均匀受热。最后撒上白糖,海棠糕会裹上一层焦糖色。刚出炉的海棠糕要趁热吃,软软糯糯的,丝丝香甜,口感极好。
当今的美食既是享味体验又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无论是“宴江南”的经典与海派菜式,或是“上一笼”的精致江南美点,还是“食尚引”的中泰融汇潮食,总能各放异彩,为您搭起不同的美食境界,感受时尚的脚步。透过温暖浓情的人间烟火,味蕾的快慰、心情的愉悦、健康的含义、生命的畅快尽在其中!